首页 -> 2008年第9期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方案开发

作者:魏公际 张 俊




  摘要: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思路和步骤,提出了运用这种方法开发课程方案时的几个难点问题。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程方案;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实现这种替代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的“整合式”课程开发;另一种则是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开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方法无疑是可借鉴的途径之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与我们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方案,即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全然不同,它是一种强调在实践情境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传统课程开发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授课内容的取舍和知识的序化问题,注重实际存在的显性理论知识,其重点是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强调“怎么做”和“怎样做才更好”,这就决定了在内容上应按照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地选取与工作过程(学习情境)相关的能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的知识点。传统的学科型体系的课程顺序讲究每门课程内容的完整性,虽然其中内容排序上也会有按照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的安排,但一般总是和实践割裂大、间隔远,往往出现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时已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遗忘的现象;“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这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含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的步骤
  
  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故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成为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根据高职教育应首先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应在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这些企业的重点工作任务,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一个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因此工作成果始终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工作成果是具体的产品,也就是说,是货物或者服务。在完整的生产过程中,完成最终产品通常是由多个工作过程所组成的。因此,一个工作过程的成果可以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间产品。我们针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具体岗位和岗位群进行分析,将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其工作任务的工作职责目录,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8~12个工作职责)。这种描述即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然后进一步对每个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5~10个),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专项能力。
  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工作过程分解之后的工作是如何将职责和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方案开发的关键,包括两个方面的转换:(1)将工作过程的职责归类提取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按照职责不冲突的原则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职责分类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并按照能力不重复的原则将这些要求确定为若干个学习领域。(2)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确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顺序。
  制定学习情境标准此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方案开发的难点。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最基本的教学文件,不过此标准相对于我们传统的教学大纲应更具体、更细化。其内容应包括各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课时细目、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的要求、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组织方法、对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要求、考核考试标准和方法等。
  建立监控和评价体系及时调整课程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我们应在课程方案开发后建立一整套监控和评价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用人企业即社会的评价与反馈。我们应密切与具有代表性的用人企业联系,除了在课程方案开发过程中让企业全程参与外,应及时收集企业新知识、新要求,还应迅速反映企业对用人的反馈结果以及时对课程方案进行修正和调整。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构建学习领域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构建学习领域时如何选取知识和技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更核心和复杂的任务是怎样在任务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应该按照工作体系的结构来设计课程结构项目课程,抛弃“课程准备说”、“三段式”课程,以建构主义、情境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
  学习情境载体的选择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的难点,难就难在如何选择合适的载体去承载学习目标和要求规定的知识、内容。我们在课程方案开发中要求将理论知识内容进行重构、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所选择的载体数量能否将本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全部涵盖,载体完成过程是否很好地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中去,都是我们在选择载体时需要反复思考、对比的问题。
  能够保障课程方案实施的师资队伍师资问题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同样也是我们能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应不再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而教师的能力能否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将直接影响课程方案的实施。当然,我们永远不可能为课程改革储备好师资。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课程体系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去重建教师的能力,建设项目课程所需要的教师队伍。比如,进行专业教师轮流下厂制,每学期安排1~2名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训练,逐步提高整个专业团队的实践水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下)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5]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魏公际(1962—),陕西临潼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加工和高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