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者:王喜雪 陈万本




  摘要:在吸收和借鉴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总结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针对学校教学、企业工作岗位和学生能力培养上的三个循环。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循环式”;“三阶段”;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既区别于普通高校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纯粹学历教育,又不同于中专层次的纯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即主要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包括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必须体现出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的差异,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要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够用和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强调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弊端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由三个层次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认识实习、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如图1所示。虽然有些院校稍有变通,但始终没有跳出这种模式。
  
  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脱节“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采取集中实习实训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完全分离,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实践也不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实践教学偏离人才培养目标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完全以技能操作作为培养目标,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将中职的技能培养和本科的理论教学直接照搬,没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个层次之间相互衔接不好认识实习一般在第一个学期进行,而此时学生仅仅是接触了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对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运行还没有系统的了解,因此,认识实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校内实训因不以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顶岗实习时企业还要对学生重新进行培训,使得校内实训失去了意义;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无法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实践教学重新定位
  
  高职旅游专业是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顶岗实习的比例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我们在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淡化原有的“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满足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旅游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原则,做到实践环节不脱节、实践教学不断线、能力培养不打折,创建了“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针对学校教学的循环即将“认识实习”和“校内实训”融入一体化课程,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嵌入式循环。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需要,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结合起来,使两者的培养目标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使理论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价值体现。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理论教学的过程之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嵌入的循环体系。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先后开发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导游业务》、《酒水知识》、《康乐服务》等一体化课程,将以往需要在认识实习和模拟实训中完成的实训项目,分解到各门一体化课程之中,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边进行理论教学,一边进行实训指导,使理论教学和实训能够互为补充,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对于部分专任教师无法胜任的一体化课程,学校还从旅游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训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最新的动态、学习到旅游企业最需要的操作技能。
  针对企业需求的循环即将教学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合二为一,保证实习单位工作岗位的轮换循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是分开进行的。教学顶岗实习一般为3~6个月的时间,毕业顶岗实习为2~4个月的时间。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造成了合作企业岗位人才的频繁流动,对合作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针对合作企业保证工作岗位连续性的要求,将教学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放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这样,既保证了合作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方便。真正解决了合作企业在学生实习开始时人员过剩和实习结束后人员大量空缺的问题,解除了合作企业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后顾之忧。另外,我们还采取承包合作企业工作岗位等方式,来保证合作企业工作岗位的轮换循环。
  
  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循环即根据企业信息的反馈,针对企业需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螺旋循环。在以前的“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往往造成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在加强了与合作企业的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所反馈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欠缺,对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旅游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改变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对《导游业务》课程的改革,在“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中,因导游技巧模拟实训集中进行,时间短,只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造成了能力培养上的脱节。在改革过程中,根据合作旅行社反馈的信息,加强了对学生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处理带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而在随后的顶岗实习中将各种能力加以深化和提升,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细化到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真正实现了能力培养的螺旋循环。
  
  “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优越性
  
  解决校内实训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在以前的“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中,诸如《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缺乏实质性实践教学内容,师生都无法从课程中找到指导性的内容和可操作的细节,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偏多,实践经验偏少;基础知识偏多,应用技能偏少,不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认识实习和校内实训项目融入到一体化课程之中后,一体化课程的建设要求完全以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通过工作过程的再现,发现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可有效解决校内实训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解决实践教学与常规教学的矛盾以前的“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了保证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实施。在当时注重理论教学的情况下,实践教学为常规的理论教学让路就成了必然。因此,也就出现了以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学校考试、职业资格鉴定等原因,而被迫中断实习返校的情况。在对高职教育进行重新定位以后,明确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如何协调实践教学与常规教学的矛盾就成了教学计划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实行“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后,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嵌入式循环,学生在企业顶岗的过程也是对理论知识消化和升华的过程。学校还可以通过在合作企业设立“第二课堂”等方式,保证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连续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