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电子技术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张志云




  摘要:按照教育部明确的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探讨了对电子技术实训课程进行的改革,并通过设计总体思路、整合既有教学资源、加强过程的训练与指导、做到因材施教等方法,对研究与实践的模式成果作了描述。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模式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已经明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能力,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在生产制造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的工艺实施、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及电子设备及系统的操作、管理与维护工作。此外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外,还应向学生传授继续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等关键能力。电子技术实训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子技术实训通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方式,力求全面涵盖主要技术的实训技能。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由于学生入校时间短,对专业的了解还不深入,而且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学习动机、动手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我们应遵循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电子技术实训中实施分层次目标教学,根据学生的智能及动手能力把学生分开施教,在训练中允许他们以各自适宜的速度与进程推进他们的学习,并激励学生由低层向更高一层迈进。在技能实训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层面的实训教学模式。
  
  总体思路
  
  在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与现代电子企业管理条件下,营造出电子产品制造的职业活动氛围,不是谋求完全替代真实工作环境,而是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此平台上通过模拟实践训练,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以增强真实工作环境下上岗实习与就业的适应能力,以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学生就业后的“零适应期”。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功能定位在进行电子产品设计、装配、调试、维修、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主要岗位能力实训与技能鉴定。其具备模拟工厂仿真性和教学功能两个基本条件,集专业教学、产品研发、制造为一体。满足学生在电子产品开发制作、产品制造生产工艺等全过程的专业学习,同时满足对学生或企业进行技能培训鉴定需求,具有进一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
  覆盖相关课程:万用表装配实习、收音机装配实习、电子工艺基础、电子产品装配工考工、电子产品调试工考工。实施时间与步骤:第四学期3周左右。实训时可分两步进行:(1)学生分别承担不同制造过程阶段的工作,达到掌握每个工作阶段的基本要领与技能,实现对整个生产工作流程全面和完整的认识;(2)通过典型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如采用完成数字万用表制造或收音机制造的模式来进行综合过程训练。
  
  整合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其利用率最大化和合理化,从而培养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训练高效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道德修养,应做到无私奉献,与时俱进,理论扎实,技能熟练。实现教学内容整合,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实用、够用、会用的特点,及时更新、增添、补充专业及社会所需求的新知识、新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为基础,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为主导,精讲多练,启发思维,鼓励创新,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另外,某些理论教学内容可拿到实践课中边讲解,边操作,将专业理论和实际训练融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了解、消化,又有利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技能实训中,专业理论知识应与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突破单一的课堂理论灌输和技能实训分开的陈旧模式,采用现场教学,增加实训、培训现代电化教学设备,如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视频展示台等等,以适应现代实训、培训的要求,从而使学生耳目一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切实提高技能实训的实际效果。实践教学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实训,又有创新技能训练;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应将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渗透到日常的技能实训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行业标准。学生毕业前,要经过职业资格认证,取得相应上岗证,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条件。
  
  加强过程训练
  
  过程训练就是在营造特定的电子产品制造的真实(部分模拟、仿真)工作环境的条件下,选择典型、规范、完整的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由学生真实或模拟处理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元器件及材料采购与检验、生产工艺编制、贴片与插件、PCB焊接、整机装配调试、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等岗位业务或技术问题,完成整个产品制造工作流程,以提高学生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能力。
  电子技术实训的内容在符合实训目标的前提下,作为实训载体的工作岗位与实训任务必须要达到能再现实际工作的环境和内容、学生可以重复练习的目的。电子技术实训可选择采用两种方式的实训载体:(1)从工作岗位出发,选择生产计划与采购供应、品管与品保、生产技术工艺、生产管理与物控、电路板组装、整机装配、调试、维修、售后服务以及电子产品研发等轮换岗位作为实训载体,通过完成岗位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掌握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2)从生产任务出发,选择收音机或数字万用表的整机组装作为实训载体,通过产品的产出,掌握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流程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因材施教
  
  在讲授相关知识及示范指导时,应使学生全面领会课题训练的主要内容和主导思想,深刻理解各训练课题之间的联系,掌握课题的训练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以达到在操作时认识明确、思路清晰。
  在巡回指导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到每一个学生的训练位置去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对个别知识、技能掌握不好,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教给他们操作要领、窍门和学习方法,出现问题首先学会分析、判断,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指导学生一起处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尽快达标。对那些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掌握得好、生产效率高又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实训内容扩充其技能和知识面。
  
  改革考核方式
  
  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实训课程的考核应侧重技能方面的考核,其中包括实训过程的自评和教师评。自评包括培训态度、工作速度、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社会行为五个方面。教师评分为工作质量、专业知识、培训记录三个部分。实训过程的考核就是在每个单元模块的实训过程中,对各个项目的实训结果予以记录和评分,每个实训项目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评,教师按照学生完成实训的速度、质量以及培训记录的优劣进行教师评分。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每次的实训项目认真对待,这对主动性差的学生来说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熟练操作能力的考核是指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操作考核内容,由实训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准确和熟练程度评定成绩。实训课的期末成绩由教师根据每个模块的成绩得出平均成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不同对象,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要有所创新,力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汉瑞.浅谈电工电子实训教学[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张志云(1955—),女,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