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互补性的思考

作者:周世青




  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互补性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在人才培养、职工塑造、文化构建、科技创新、战略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寻求最佳结合点,建立起长期、稳定、双赢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事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互补
  
  校企合作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的热点问题。学校与企业作为工作目标不同、工作属性不同的单位,它们的合作既不同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性合作,也不同于大小单位之间的重组性合作,而是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互补性合作。笔者结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践,拟从五个方面对校企互补性合作的意义、内容、方法进行探讨。
  
  在人才培养上,发挥校企“两个基地”的互补功能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已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要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能直接上岗的高技能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实训设施落后,在职业素质的养成上,企业真实的职场环境是学校实训场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链条上,企业应该是重要一环。发挥好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实习基地”的作用,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对于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铁路运输、通信、信号专业高技能人才,我院与铁路站段共同研制,几经改造,建成了集铁道行车、信号、通信于一体的铁路综合实训中心,解决了调度员等工种无法在铁路现场进行操作实训的难题,发挥了“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同时,我院与二十多家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条件。另外,我院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铁路的春运、暑运“顶岗”,企业作为人才培养“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充分发挥,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迅速提高了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好掌握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本领。
  
  在职工塑造上,提升校企“两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社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企业员工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推进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两支队伍”的建设上,校企双方合作大有文章可做。
  对学校来说,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帮助。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显然不能胜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我院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通过派遣专业教师到铁路站段、南京地铁等处挂职锻炼、担任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科技攻关等等,使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企业实践得以紧密结合,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形成。
  对企业来说,员工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大量采用,对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员工要培训、要充电,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寻求学校的支持。企业可以提出员工培训的内容、要求,列出培训菜单,学校则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开展培训。比如,第六次大提速期间,动车组的开行是铁路现职员工面临的新课题,特别是对客运人员来说,必须掌握动车组新设备、新规章的运用。我院面对企业的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办了客运人员培训班,从规章、技术到装备,从理论、业务到实践进行系统培训,受到了铁路客运系统的广泛欢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承担企业员工的学历教育、技能证书鉴定,建立职工培训题库等工作。在更深层次上,校企双方还可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对外承接培训项目和技能鉴定。
  总之,在“两支队伍”的建设上,校企双方有着积极的合作热情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文化构建上,实现校企“两种精神”的互补共融
  
  以“朝气蓬勃、自强奋进”为主要特征的大学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她代表着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以“敬业爱岗,团结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的支柱,她代表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在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实现“两种精神”互补共融,将有力促进有技术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职业人的养成。
  企业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佳场所。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第一线实践,能够提高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质量意识、服务态度、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等。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同时,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企业的实践,也将朝气蓬勃、自强奋进的大学精神带入企业,让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
  在实践中,我院结合铁路专业特色,把“严格、严明、敢打、敢拼”的铁路精神和“团结、守纪、求实、创新”的校风结合起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方面,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各个环节,成为学院办学育人的最大优势和鲜明特色。
  
  在科技创新上,寻求校企“两个优势”的最佳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促进科技发展和创新上,学校与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与人才,而企业的优势在于实践与应用,积极寻求“两个优势”的最佳结合是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途径。
  科研创新合作不应拘泥于形式。企业可充分发挥实践优势,针对生产现场存在的技术难题,从生产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与学校合力攻关。学校可发挥理论和人才上的优势,选派骨干参与企业科技开发,联合开发有关科研项目。例如,我院围绕铁路大提速、电气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做好现代铁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服务,选派自动控制系教师参与上海铁路局“信号机显示距离测定分析系统”开发,取得了成果。同时,在校企科研合作方面,双方还可以开展科研交流活动,学校为企业提供科研信息和咨询指导,企业为学校反馈生产动态和专业建设信息等等。在更高层次上,校企双方还可以组团承接科研项目。
  在战略发展上,达到校企“两项事业”的同步推进
  人力资本决定企业的未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以后备人才为支撑,可以说企业的未来在学校手中。同样,学校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学校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办学特色、基地建设等方面超前思考,超前规划。因此,在战略发展上,校企双方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实现校企“两项事业”的同步推进。
  在合作形式上,学校要根据行业或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包括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为行业或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参与企业的战略研究,包括参与企业发展方向的研究、企业人才战略的制定、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轨道交通行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有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对我院发展来说是重大机遇,从战略的角度看,需要校企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轨道交通事业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企业和高职院校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校企合作不仅维系着双方的过去、关系到双方的现在,也决定着双方的未来,校企双方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长期、稳定、双赢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好地了解企业、研究企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毅,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戴国忠.略论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基本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7).
  [3]曾华,刘辉光.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作者简介:
  周世青(195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