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优化与整合

作者:刘(亻毛)生 邹艳林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着力对如何进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科学地进行课程动态优化与多元整合以及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动态优化;多元整合
  
  目前,培养造就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形成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摆到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地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科学地进行课程优化与整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多元整合、动态优化”课程
  模式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多元整合、动态优化”课程模式的提出有着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第一,在哲学观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分化和组合之中,并在分化和组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优化。“整合”是将个别的个体或因素按一定规则综合形成新整体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整合,人们可以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创建一种新事物。新事物不是原有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有机的创造,这是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的哲学基础。
  第二,在课程观上,出现了各种课程观的平衡和综合化趋势。课程观是对课程的性质、要素、功能、目的、规律、原理和法则等问题所持的基本看法。每一种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都是某一种课程观或几种课程观综合平衡后的产物。如体现典型的活动中心课程观的“双元制”模式,它的一些按照职业活动需要设置的专业理论课,则采纳了学科中心课程的课程综合化技术,它按基础、专业、专长安排的教学模式继承和发展了学科中心课程的分阶段实施的传统。因此,在某种课程模式上,各种课程观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是“多元整合”模式的课程观基础。
  
  第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看,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行业的技术构成出现了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趋势,劳动力的技术内涵日趋丰富,职业岗位变化的速度加快。综合化、信息化、计算机化已成为新专业、新岗位的基本要求,掌握了这些,才能保证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是高职教育课程自身改革的迫切需要。在课程改革试验中,很多高职院校对多种课程模式进行了探索,有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有的是综合使用多种模式,现在亟须对多元整合模式进行理论上、实践上的深化。
  
  课程多元整合的内涵
  
  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所决定,也是办出高职特色教学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其实反映了高职教育课程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同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导致了高职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这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个性化的一面,但众多的高职教育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线索。因此,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对何种课程模式进行整合,都必须坚持以能力为中心这个根本原则,以能力为中心是对多元课程模式进行整合的基本价值取向,反映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特点。
  运用以能力为中心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多元整合,还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市场驱动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市场往往追求立即可用,而学生的发展则不仅需要立即可用的技能,更需要保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持续不断的适应力。
  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与优化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的课程结构,要求做到综合化、模块化。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方向,它将相似或相近的课程内容组合成一门学科课程。“多元整合”课程的综合化不同于学科中心课程的综合化。多元整合课程的综合化是全方位的综合化,不仅基础课、专业课要体现综合化,实践课程也要体现综合化,这是为了适应技术迅速变化的需要。课程的综合化不应是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内容简单地拼凑、合并,而应该是在构建专业职业知识体系时创设一门“新课程”,是对相关、相类似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态度等内容的综合。综合化课程可以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理论综合化课程,也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技能(综合化)课程,视专业知识科技含量差异,也可以有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综合化课程。
  模块化课程是活动课程模式的特色之一,它是一种课程结构的安排形式。模块化课程的模块是针对职业能力开发的,将教学内容组织成能灵活组合的小模块,每一个小模块就是一个教学单元。“宽基础、活模块”模式中的模块化是一种组合模块,既有大模块,又有小模块,大模块是针对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而设,小模块针对具体的科目而言,但大都限于专业课和实践课领域。而多元整合课程的模块化,针对的是所有的课程。公共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都实行模块化。大体上可把课程模块划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各专业必修的模块,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必修模块可以针对一个特定的专业,也可以是跨专业的,根据需要可以灵活组合。本模块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第二大模块是专业方向模块,一般是针对某一个特定专业。专业方向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作准备。开设的课程包括部分专业课和能体现行业技术最新发展水平的相关课程。第三大模块为横向模块,主要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开设的课程既可以是社会科学的,也可以是自然科学的。三大模块的课程根据需要可以灵活组合变化,如必修模块中,可以按学科内容循序渐进安排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让一部分学生提前学习必修模块中的专业课程模块;学生也可以在学习必修模块课程的同时,选读其他课程;也可以让特长生少选某些课程,多选一些能深化其特长的课程;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少选某些课程,集中精力攻读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第二专业课程。
  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与优化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要求课程内容要把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有机地结合,以多元整合的思想进行分析和综合,选择具有职教特色的、有价值的课程内容。
  1.知识领域。课程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专门知识。首先,要做到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并重。其次,在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专门知识的选择上,要适当加强基础知识。
  2.技能领域。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顺利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在智力技能方面,技能教育要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训练。在动作技能方面,技能教育要求不仅有熟练的再造性动作技能训练,还应加强创造性动作技能训练。
  3.态度领域。态度在心理学上是反映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职教课程内容中的态度要素,是需要学生掌握并能在今后很好地运用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素质。
  课程模式的多元整合与优化我们强调对各种模式的多元整合,并不是又形成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模式,而是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社会需求,将各种模式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优化。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涉及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组合与运作形式,既包括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多样化,也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办学思想的多样化。
  
  “多元整合、动态优化”课程模式实施的基本方法
  
  多种课程模式整合的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存在所谓的“最佳课程体系”。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模式,或者综合多种模式。同时做好有关配合措施,提供各种教学条件,确保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