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找准中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作者:廖积兴




  摘要: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阻碍中职语文教学的“瓶颈”,找好教学的切入点,激活中职语文教学,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瓶颈;切入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量急剧增长,这就要求21世纪的人才不断汲取大量的新知识。这样,原有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这种形势下,身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阻碍中职语文教学的“瓶颈”,找好教学的切入点,搞好中职语文教学。笔者认为,阻碍中职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容乐观的现状。总体来看,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普遍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是他们的共性。例如,笔者教的2006级数控班和电焊班,全都是男生,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笔者曾布置一篇名为“假如世界没有绿”的话题作文,要求字数在500字左右。许多学生勉强凑了300字,文中错别字相当多,更不要奢望中心明确、条理清晰了。这种现状必然影响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是不容称誉的“领导观”。中职学校的领导往往只注重“学本领,好就业”这个大目标。让学生学习一些应知应会的语文知识,仅是部分学校领导的口头禅。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也只限于专业课。“学分制”、“项目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等等新名词也是应专业课课改之需出现的。更有甚者,有的领导认为语文课可不上,或可用法律、思想品德等其他社会科学课程代替。在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的指挥棒下,语文课课时任由其他学科鲸吞。许多中职学校语文课由原来的上两年,降为上一年,甚至半年。课时的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了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是不容褒扬的“教师观”。很多中职教师固守传统观念,自认为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输出知识,解释书本,严重违背了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一味责备学生素质低,并认为搞教学改革得不偿失,以为自己的课堂方式足以让学生够用。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不高,至于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教育、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更无从谈起了。
  “瓶颈”已经找到,要千方百计地找好教学切入点,激活中职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勇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点明了“乐学”的重要性。为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就得吃透教材,对教材有很好的驾驭能力,既要遵循已知规律,又要敢于质疑和创新,让学生对语文课有新的感觉。例如,对莫泊桑《项链》一文,大都认为其主题是讽刺资产阶级的虚荣,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腐朽,并以幸灾乐祸的态度分析主人公为还债而劳作10年是活该。果真是这样吗?教师应大胆质疑,指导学生分析玛蒂尔德在灾难面前的坚守诚信、吃苦耐劳,以及10年艰难的洗礼使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劳动者。应该分析他们面对灭顶之灾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可贵爱情。甚至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把主人公的诚信、真情与今天社会上少数的诈骗分子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的卑劣爱情观加以对比,让学生从中懂得应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样,学生既能把教材内容记牢,也能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扩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要重视其文化载体作用,在授课时,除了教材中的内容,还应该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应该告诉学生和氏璧的由来,卞和为了坚持真理,不惧厉王、武王刖足,“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不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最终,文王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再如,讲到屈原的有关文章时,除了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还应该向学生说明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一些地区庆祝这个传统节日的特色文化活动。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是一种知识积累,大语文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语言。例如,在讲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课时,课文谈到,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句中,韩愈认为“敲”比“推”好的理由是“敲”更能表现出寺庙的冷寂和万事皆空无需掩门的意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想想今天的寺庙和从前的寺庙有何不同。在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桌文化、街头文化、广告文化甚至厕所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文化圈内收集错别字和病句,再拿到课堂上来讨论修改,可想而知,效果一定不错。因为一些错别字、病句就是学生自己常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会很深刻。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养成做资料卡片、写日记的习惯,以便在写作时能言之有物、“巧妇有米”。尤其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诸如时下的“诚信”、“素质教育”、“环保”、“下岗”、“和谐”、“奥运”等都可以成为发表议论的热点。
  营造课内外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语文教学的能动性当前,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课时大幅减少,要想弥补这个不足,只有让学生课后自学。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王森然在《国文教学的主张》中也提到“自动的教学”,他认为“善教人者不代人嚼,不代人走路”,必须教导学生自动地在路上走。以上两个教育大家都阐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学生不单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既然这样,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氛围。如可在班级开展读中外名著报告会活动,不仅让学生带着目标读书,而且让他们读后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相对自由新颖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又如,现在许多职业学校有文化艺术节,语文教师应积极地把语文教学渗透到活动中,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积极主动的课外教学,例如,艺术节中的“辩论赛”、“演讲赛”和“配乐朗读”等。另外,还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及各种征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总之,不管语文教学出现什么困难,只要语文教师能找好教学的切入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参与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改革简明读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廖积兴,男,福建建阳人,福建省建阳农业工程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