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篇分析理论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霞




  摘要:教师应将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体裁、主题、结构、衔接和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语篇的脉络,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篇分析;衔接
  
  多年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一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强调能力为本,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从语言形式出发的,忽视了紧扣语篇语境对文章做全面的分析、讲解,其结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寓意,甚至养成了逐词逐句地阅读和理解文章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语篇分析理论将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重视基础语言知识传授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新的教学方法。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 A. K. Holliday)和哈桑(Hasan R.)指出,对一个语篇进行语言分析不是对语篇进行解读,而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笔者认为具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首先对语篇进行自我预测,即对语篇的体裁、中心思想、结构等进行预先假设,即对语篇进行文体分析、主题分析以及结构分析;然后,进行对比,看一看作者是否按照我们预测的那样谋篇布局,比较二者异同和优劣。第二步,观察整个语篇的衔接,了解语篇前后呼应、上下连贯、层层推进的逻辑关系。第三步是结合文化背景知识,全面把握语篇的深刻含义,从而对整个语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操作如下。
  
  对语篇的文体、主题和结构
  进行预测、对比和分析
  
  体裁分析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的分类、特点、组成要素等方面的知识,然后让他们对语篇体裁进行预测,猜想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以揭示中心思想的。以上海外语教研社出版的《New Century English》为例,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为“Why college”,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一篇议论文,论点就是文章的标题,继而大家对论据进行了推断,然后,笔者再让学生在通读全文之后,进行对比,找出作者的论据,以及这些论据是如何组织的。
  主题分析语篇的主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浓缩和高度概括,反映了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而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就是段落的主题句。英语的段落主题句一般位于段首,有时也分布于段中和段末,学生很容易通过阅读找出段落的主题句,从而对语篇的主题进行准确的把握。如在讲《New Century English》第一册第四单元“Moving from Detroit to Hobbs”时,学生发现作者在文章中先是依次介绍了移居的原因以及两地在气候、时间观念等方面的差别,而在最后一段通过用drier、warmer、quieter、slower等词描述自己重回底特律的感受,向我们提示了本文的主题。
  结构分析受语篇的体裁、主题的影响,语篇的结构也不尽相同。依据英国语言学教授迈克尔·荷伊(Michael Hoey)的语篇分析理论,英语语篇基本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总体—分述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如先概括后举例、先整体后细节进行推进;二是对照—匹配型(Matching-Pattern),即通过对比异同来突出中心议题;三是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先说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办法,最后进行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参考语篇的基本模式,通过归纳段落大意、进行层次划分的方式来了解语篇的宏观结构。如在讲《New Century English》第一册第四单元“Moving from Detroit to Hobbs”时,要让学生明白,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对两地进行比较,是为突出主题所做的铺垫,至此,语篇的结构一目了然。
  
  结合文章的衔接系统对语篇进行分析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认为衔接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把语篇的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关联起来的语言资源”,同时,还把衔接分成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和重现、搭配等词汇衔接手段。
  在分析句子间的关系时,尤其要注意表示连接的词,因为通过它们能体现语篇中的各种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整个语篇紧凑地衔接在一起。这种连接关系可分为四大类:添加、转折、因果和时间。以下面段落为例:
  When trees disappear from the land,the water sources suddenly disappear. The land itself washes away,either becoming very poor or complete desert. Worse still,the climate is likely to change as the trees are no longer there to absorb the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Then the gas rises and traps the sun’s heat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the glass of a greenhouse,leading to a slow but steady build-up of temperature.
  不难看出,文中worse still表示添加关系,as表因果关系,then表时间关系。
  
  结合文章的文化背景对语篇进行分析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它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接受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语篇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图和文化特征,并以此使语篇与特定的文化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结合文章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语篇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所揭示的主题和寓意。
  如在讲《New Century English》的第一册第三单元“Paradise Lost”时,学生在了解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同名经典之作的内容概要后,对作者用其作为语篇标题的意图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我们不注重环境保护,继续肆意砍伐林木,终有一天,人类也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乐园。又如,在讲第二册第六单元“Journeys That Change History”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时代周刊》曾以“Nixon’s Odyssey to China”为题对此进行报道?明白了Odyssey被寓为“长期而艰险的旅程”之后,学生对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意义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为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一方面,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并通过复述,转述,改写文章情节、内容的方法,训练学生完整的信息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坚持多阅读些不同体裁的课外书,作为对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且在阅读的同时,让他们对文章的体裁、主题、结构以及衔接关系进行预测和分析,有意识地培养英语语篇分析能力。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目的语使用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历史渊源等的了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进行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笔者相信,随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必将成为贯彻执行新的教学大纲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Holliday M A K,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贾丽娟,段晓丽.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4).
  [5]杨小扬.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点教学与语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学,2002,(6).
  [6]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晓霞(1970—),女,河南漯河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