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构建和谐校园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作者:任庆凤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职业院校应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人格,同时,应妥善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生;健康人格;校园文化
  
  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因此,明确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探索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研究和谐校园建设中技能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非常紧迫的任务。
  
  建设和谐校园是职业教育的使命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显然,职业教育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融入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办学品位,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保证与技能支持,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近几年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下,职业教育开始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由2004年的566万人、2005年的656万人、2006年的750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近1000万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民主法治、诚信友爱、乐观向上、敬业奉献的和谐人格,要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因此,职业教育应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主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创建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校园应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为主要内涵,其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主要特征。校园环境越和谐,广大学生、干部、职工的心情就越舒畅,人的聪明才智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人格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出发点与归宿。现代教育要求一切教育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就是要着力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思想理念、和谐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社会、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挫折,学会在多元化中找主导,在多样化中谋共识,减少冲突,增进认同,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学生的价值取向。
  要注重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实习教学、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宿舍管理、餐厅服务等方面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人格与心智的健康发展。
  要注重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职教生源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占90%,贫困生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并因此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困惑、焦虑、迷茫、不自信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障碍。因此,应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经济援助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树立自信。
  要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敬业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是爱国,二是创新。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民族责任感、归属感、荣誉感与事业心。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有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是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要以此启迪和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心中有祖国、有理想、有事业、有责任,使每个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要注重以感恩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人自从有了生命就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因此,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社会的安定、感谢教师的辛苦、感谢同学的朝夕相处、感谢大自然的花草虫鱼、甚至感谢苦难与逆境。要让校园变得更亲切、更和谐,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要让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优良品质。要教育学生形成宽容大度、平等待人、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宽容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宽容之人朋友多、人际关系好、心情快乐;相反,嫉妒却能使人变成魔鬼,既害人又害己。还要教会学生创造快乐,在困境中微笑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一种能力。手持半杯水,乐观者认为是半满的,悲观者认为是半空的。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特质。美国成功学家对1000名世界知名人士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态在成功的诸因素中占85%的比例,因此,培养学生创造快乐的能力和理念非常重要。
  要加强以行为举止养成为核心的良好习惯教育“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些提法无一不说明细节、习惯在做人做事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穿着、言行、举止、修养、生活习惯,甚至手势、站姿、坐姿、声调、语气等看似细节和小事,却能深层次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精神世界。良好的习惯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在用人单位的仔细品味之中。因此,应从学生入校开始,通过军训、课堂教学、宿舍管理等环节严格规范其行为,形成制度,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每个学生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大方、穿戴得体整洁、语言表达流畅”,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曾有人说:“这个世界既不属于有钱的人,也不属于有权的人,而是属于有心的人”。拥有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能力,就会拥有成功的未来。创新精神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工作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选择放弃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创造改革的能力。二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激情,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激发潜能,把全身所有的神经都调动到兴奋状态,就会产生灵感和能力,使人的生命更有力,意志更坚强,使枯燥的工作变得津津有味。三要尊重个性发展,尊重个性绝不是姑息迁就学生的缺点,而是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和谐也不是完全统一、抹杀个性,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发挥得好就是优点和长处,也许正是将来成就事业、创新行动的基础。
  要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和谐社会更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只有学会谦让、帮助、合作、豁达,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和谐。蚂蚁的伟大在于小小的身躯通过合作能搬动比自身大几倍、几十倍的东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合作的结果是双赢。现代社会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劳动者具备团队意识,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或人外人。
  要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与手段,是绿色校园生态的灵魂。华中科技大学徐又光先生的“泡菜坛理论”指出: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水,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这也符合我国的一句古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应通过校园文化体现人文智慧与人文关怀,用严谨的校风、求实的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还要建设自然和谐、能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学生生活在美的环境里,智慧就会受到启迪,心灵就会得到净化,言谈举止就会变得优雅,就会激发出向上、自尊、自律、自爱的健康意识,形成辨善恶、知美丑的正确价值观。如果将和谐校园看成是“绿色生态园”的话,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是在阳光雨露下健康盛开的“鲜花”。
  
  妥善处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关系
  
  建设和谐的干群关系学校的各级干部应是职责的承担者,而不应是利益的独占者,应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职责。在各项工作中,干部要率先垂范,为群众干实事,为集体谋利益,增进干群之间的沟通与友谊,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实施和谐教育的主体,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应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努力实现专家型与事业型、思想型与育人型的统一,努力实现自身的和谐,要辨是非、知美丑、言行合一、爱岗敬业,把教书育人作为崇高的事业去追求,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要用广博的知识教育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岗敬业的精神启发学生,用宽厚的爱心感动学生,培育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做到“润物细无声”。
  建设和谐的教师与职工的关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教师当然是教育的“主角”,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则是“配角”。只有主角和配角爱岗敬业、各司其职、相互尊重,才能把学校工作这台“戏”演好。
  建设和谐的学生关系虽然学生都是受教育者,但是由于其思想状况不同,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培养互助、互爱、宽容、谦让的同学之间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山东高校,2007,(2):4.
  [2]王革,刘艳艳,贾俊刚.高等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之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6):13-14.
  [3]杨叔子.校园文化和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3):6.
  作者简介:
  任庆凤(1966—),女,高级讲师,助理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德育研究与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