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专业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穆士华




  摘要:针对专业课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对授课教师、研究内容以及考核评价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支配,教学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往往导致以下弊端:(1)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2)教与学本末倒置,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3)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达不到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针对上述弊端,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改革。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获得、分析与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如表1。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对职校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素质基础。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在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之前,应做好调查研究,针对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与学生需要,特别是应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产学结合、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相联系,确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在确定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内容时,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应在具有可研究性的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并考虑到学生兴趣。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虽说有多种,如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讨论相结合等,但笔者认为,在职业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还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贴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学识及研究能力。每个小组可由6~7名学生组成,并由一名小组长负责。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以下步骤:确定问题—调研—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独立完成课业—课业评价—课业展示。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指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只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同时,引导学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选择研究课题,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比如,《塑料模具工艺与塑模设计》是模具制造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一定的实践练习,使学生具备编制塑料成型工艺、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模具、制定模具制造工艺及利用各种加工设备进行注塑模具制造的能力。该课程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学习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研究性学习内容可由多个课题研究项目组成。例如,当学习到“塑料注射成型模具”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塑件图(见下图),每组发给一张分析表(见表2),由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塑件模型图。同时,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相关网站收集资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该模具的主要结构,给出每个方案合理性的理由和说明。当模具的主要结构确定下来之后,要求学生利用掌握的CAD绘图软件绘制模具装配图,并利用现代化手段模拟仿真制造玩具飞机模具。教师应进一步检验每个小组确定的模具结构是否合理,模具在运行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干涉现象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但可以深入理解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三点要求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首先,要对教师开展以研究性学习及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旨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真正领会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其次,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必须领会、掌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技能,并且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再次,由于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要想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具备一定的研究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对研究内容的要求首先,选择的学习内容应在具有可研究性的同时,又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并考虑到学生以后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且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做好调查研究,针对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与学生需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选择的课题应尽可能围绕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料、实习实训设施等进行。再次,要积极开发一套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材,这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对考核评价的要求首先,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大都是以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形式体现的,因此,评价手段应突破学科课程评价以纸笔测验为主的方式,要改革原有的考核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其次,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应注重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各方面素质是否得到加强。再次,应对由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失控。
  
  参考文献:
  [1]周宏,等.研究性学习[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何秋华,等.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作者简介:
  穆士华(1970—),男,浙江交通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具数控加工。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