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开展职业认知教育 促进学生理性就业

作者:刘占年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与高跳槽率并存。缺乏系统的职业认知教育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介绍了什么是职业认知教育以及职业选择的过程,着重从家庭、基础教育阶段、大学教育阶段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职业认知教育。
  关键词:职业认知教育;学生;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495万人,至2007年9月1日,仍有144万人未能如期就业。2008年,又将有550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但就业市场却同时出现了另一幅“景象”,即已就业大学生跳槽率高。有报道称,大学毕业生近1~3年的跳槽率达70%。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跳槽率,看似相悖的现象却同时出现了,不能不令人深思。人员正常流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但频繁的人员变动不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团队精神,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过高的跳槽率已使部分企业胆战心惊,面对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业务骨干拂袖而去的局面,企业真是苦不堪言。造成大学生跳槽率高的原因很多,如盲目应聘、专业不对口、工作待遇不好、感到没有发展前途、对工作不适应等,而对职业构成、职业特征、职业要求不了解,盲目应聘,盲目上岗,发觉不合适再换工作,无疑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促进学生理性就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职业认知与职业选择
  
  (一)职业认知
  认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心理活动。职业认知是指人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形成的对某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是一种主动或被动认识职业的过程或活动。
  职业认知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它是人进入社会,从事具体工作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社会的一个最基本渠道。人们在进入社会从事具体职业之前,会想方设法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做一番了解,以便在心理上、知识储备上做好准备,这是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寻求安全的心理。如果一个人贸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会在心理上产生非安全感,会感到无依无助,茫然不知所措。
  (二)职业选择
  人们选择职业通常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职业认知、职业选择、职业准备和职业进入。
  职业认知是后几个步骤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职业认知,职业选择、职业准备和职业进入便无从谈起。职业认知事实上是一个职业试探的过程,即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检验自己比较适合于哪类职业。
  职业选择是一个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决定的过程。它是职业认知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一个异常重要的阶段。如学生高考填报志愿和毕业就业,事实上是一个选择职业方向的过程。
  职业准备是通过学习等活动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在心理、能力、思想上做具体准备,如学生在学期间的各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
  职业进入是职业选择的最后一道程序,是职业认知、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的必然结果。理想状态的职业进入是前几个步骤的继续,是一种水到渠成的选择和结果。
  
  职业认知教育的措施
  
  (一)家庭的职业认知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子女的影响非常重要。曾有人以“到目前为止,你认为对你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哪个(多选)?”为题做过调查,结果是父母的影响占76.22%,社会的影响占67%,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占43.75%,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占12.5%。可见,在诸多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而显著的作用,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导子女,努力把子女的兴趣、能力、潜质等特征挖掘出来;尊重和鼓励孩子的业余爱好和兴趣,鼓励和支持他们多做尝试,注意观察子女的职业倾向,弄清楚子女擅长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并适当引导。在美国,大多数家长会在孩子上八年级(高中)时就请来专家给其做职业兴趣分析,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近期国内有一部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家有儿女》,剧中男女主人公对待子女兴趣和爱好的态度值得家长学习和深思。
  当下,有些家长受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因素的影响,将子女的大部分时间都安排在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学习上,对子女的业余爱好不闻不问,甚至严厉禁止,这不仅扼杀了子女的天赋,使子女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更不利于子女的职业选择。
  (二)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认知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什么是职业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印象,而不是把精力完全放在课业和考试成绩上。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安排了一系列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打基础。例如,在美国,高中阶段开设职业选修课,主要有农业、商业、营销、保健、工业贸易和技术等课程。美国中学生选修职业课程的热情仅次于选修学术类课程。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中学生选修职业课程的比例在47.300%~48.169%之间。德国则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与传统的“双元制”教育不同,它不是职业训练,目的不是达到某种职业成熟度,而是一种“职前普通教育”,是“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的一种集中体现。劳动技术课一般在5~10年级开设,所有学生在9年级、10年级接受职业指导,并参加2~3周的企业实践。为了配合劳动技术课的开展,学校通常有金工、木工、电工、营养与烹饪、塑料加工等专业教室,总体配置水平与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相仿,较为先进。在挪威,高中阶段修满艺术课、普通课、职业课的学生才能申请上大学。反观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把主要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用在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和书本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职业层出不穷,缺少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必然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要将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重视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职业,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三)大学教育阶段的职业认知教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时期,学校要通过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来帮助学生正确和理性地认识职业,为职业进入做好最后的准备。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一般放在开学阶段进行的入学教育中,是一种集中式的职业认知教育,包括将要开设的课程、就业去向和就业前景等。但如果只限于这种形式,专业教育和职业认知教育显然过于简单和笼统,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职业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依托。学校不应把专业教育视为阶段性工作,而应把它视为整体教学的一部分,伴随学生学业的始终。学校可通过请行业专家做报告、带领学生实习考察、组织学生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分析职业构成、职业特征,进而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另外,还可依托专业课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职业、认识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献身精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