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作者:陈红照




  摘要:创业教育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更新办学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关系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大课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以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有关创业的体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业意识。要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创业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能力的潜质,创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一个人,帮助其成长。我们所大力提倡的创业意识、倡导的创业精神、培养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累的创业技能、鼓励学生进行的创业实践等等,无一不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方面,加强创业教育,发挥其整合校园文化的功能,能形成具有开创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以创业教育整合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创业的氛围,对一所高校尤为重要。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而创业教育多以情境教学为主导,广大学生会在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意识、钻研开拓精神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在创业成功榜样的感召下投身创业实践,久而久之,在校园中就会形成认真学习,勤于动手,勇于开拓的良好氛围。而在当前大学校园中,受社会大环境、学生自身因素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学风现状令人堪忧,不少学生浮躁、急功近利、贪图享受,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不学习,虚度光阴。但同时很多学生又有独立发展和创业的渴望。加强创业教育,整合校园文化,将会有效地改变高校学风现状。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创业激情,可以锻造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敢闯敢干、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可以塑造他们勤学习、肯钻研、会做人、能成事、善合作的品格和风貌。创业实践可以使他们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实务。在大学校园中,有不少学生重实践但轻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方面的学习,加强创业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系统才能使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和深度,才能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创业教育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就“21世纪的教育哲学”提出创业能力是学习的“第三本护照”,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社会需要的就是具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的大学生。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量。我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需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年轻人,为此,我国高等教育责无旁贷。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量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创业活动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同时也是磨砺学生的创业精神、发掘学生潜力的重要方式。创业教育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由“守成教育”、“就业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提供重要契机。
  近年来,企业越来越强调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反映了人才创新能力的薄弱,也反映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培育创业者的环境,将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大学毕业生具备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大型研究机构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考核笔试、面试项目中都加大了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和考察。因而,高校需要注重对创业教育、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构建,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开展创业课题研究、创业论坛、模拟创业规划、创业实践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和各类创业教育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创业潜力。
  
  以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虽然国内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相当多的毕业生怕艰苦,图安逸,缺乏远大的志向和事业心,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和单位去工作。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铁饭碗保险”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许多人想捧“铁饭碗”,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去。此外,保守思想作怪。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保守,缺乏闯劲,只想找个对口单位安安稳稳地工作,不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因此,不敢到一些通过拼搏才可能大有作为的单位去工作。而且,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和今后的趋势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部分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不愿主动投身市场找岗位;还有部分学生没认识到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不会自主创业,从而出现“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传统观念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当代大学毕业生必须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
  加强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将会有效地帮助他们完成由被动就业到自主创业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高校培养“填空”式人才,满足社会上岗位的需要;而传统的就业观念是被动式就业,单纯地接受社会挑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这需要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接受社会挑选,还要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没有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机会的机制;我们的社会还缺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独立发展的环境;大学生自身也缺乏自主创业的观念。因此,必须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创业教育,向学生灌输自主创业的观念、方法和技能,并且提供这样的途径和鼓励机制,让毕业生在进入市场时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必要的条件。要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人生的选择之一。大学生创业既是自身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也将发挥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大学生的就业视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根本性转换,这种转换涉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素质高、专业适合、核心竞争力强并受社会欢迎乃至能够开拓一片新天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炳申,何亦名,等.中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J].高教探索,2007,(1).
  [2]梁伟.实施创业教育 培养适用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3]李敏义.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2007,(1).
  [4]蒋乃平.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6).
  [5]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许溪沙.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浅议[J].中国建设教育,2006,(1).
  作者简介:
  陈红照(1974—),男,江苏新沂人,法学硕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