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关于类型职业教育体系等

作者:佚名




  关于类型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由层次观向类型观转变,将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融合,从“大职业教育”观出发来构建职业教育类型体系。这一类型职业教育体系由陶冶型职业教育、通用型职业教育、专门型职业教育和专业型职业教育四个部分构成。陶冶型职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职业意识与劳动观念的教育,包括中小学的劳动技能教育。通用型职业教育是指传授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包括中职、高职教育。专门型职业教育是指传授一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型职业教育是指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的教育,包括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教育。其中,陶冶型职业教育与通用型职业教育主要是在职业学校开展的,属于现行的职业教育的范畴;专门型职业教育与专业型职业教育主要是由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的,属于现行的高等教育的范畴。这样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解决目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相隔离的现状,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有利于人们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重视开展高层次职业教育,从而使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十三期周明星《我国应尽快建立类型职业教育体系》
  
  关于大学国际化
  
  菲利普·G·阿特巴赫提出,大学国际化的动因与来源,一是追求利益;二是提供入学机会,满足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三是不断发展的跨国高等教育领域。我国研究者关于大学国际化的动因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2)人类对世界和平的追求;(3)网络社会与信息社会的推动作用,或者说信息传播的全球化;(4)国际组织的推动和影响;(5)政治力量的推动;(6)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此外,国家间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人类在解决各种共性问题上的相互依赖、国际区域集团的合作以及世界性的移民浪潮等等,也都是促进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摘自《江苏高教》2008年第三期王颖《近十年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趋向》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的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由于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二是表现在地区间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由于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各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也就有差异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的对策:(1)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竞争意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服务质量;(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服务质量;(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环境服务质量;(4)均衡教育服务感知与教育服务期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关系服务质量;(5)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服务质量;(6)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效果质量。
  摘自《职教通讯》2008年第五期李娟,李禄华《浅议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
  
  关于高职教育被边缘化
  
  边缘化,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主流文化、主流经济、主流教育等轻视与蔑视。21世纪初的中国高职教育就是被边缘化的一类高等教育。其理由有:(1)在实践中最高只达到了专科层次,在理论上也没有建立高职教育谱系;(2)有教育部直属和省属的区别,高职院校只有省以下(不含省)的地市来举办;(3)定位不准确,到2006年才被认定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4)高职院校教师没有资格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重大课题,非重点科研项目也没有科研经费资助;(5)高职院校招生被列入最末一批,事实上成为末等高校;(6)贫困生助学贷款落空;(7)国有高职院校没有政府拨款(正常经费需求的)制度安排和政府拨款标准;(8)教学成本与日俱增,财务收支受到两面夹击;(9)主流舆论与意识认为培养高级人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大众化教育、培养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是中职和技校的责任,高职教育似乎可有可无。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七期柴福洪《中国高职院校风险报告》
  
  关于教育全球化
  
  尽管人们对教育全球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在一些基本方面还是有共识的:一是承认教育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必须积极应对教育全球化的挑战;二是教育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同时也强烈地表现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三是教育全球化活动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资源、人员、信息等要素的跨国流动,也包括无形的思想(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价值观等要素的借鉴和模仿,不仅包括人员派出或接受,而且包括课程引进、学分互认和跨国办学等;四是教育全球化的主体将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变为政府和院校共同协作或院校主导;五是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内涵随着时间、环境、条件以及其他要素变化而变化。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十期张晋,董仁忠《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与职业教育》
  
  关于中职文化课改革
  
  根据我国国情、职教特点和中职现实,中职教育文化课改革应突出强调以下四项原则:(1)满足需要的原则。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在社会公平中所起作用的需要;三是满足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2)实事求是的原则。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水平起点;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学习能力特点;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制和培养目标的要求。(3)尊重差异的原则。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水平离散度高形成的多起点差异;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多途径引起的差异;三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多样性对文化课需求不同造成的差异。(4)促进发展的原则。应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二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智能基础上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地得到发展。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十四期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来自一线的报告之一》
  (逸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