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中职生团队精神培育之我见

作者:张爱娟




  摘要:企业一般要求新招募的员工具有团队精神,而这正是当前中职教育忽略的课题。中职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团队建设,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中职生;团队精神;培育
  
  当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事业单位期望新招募的员工具有团队精神。但是,不少中职毕业生专业上是合格的,在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上,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某教育研究所主持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也说明了这一问题:12%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缺乏的是团队精神,只有2%的毕业生意识到这一点。用人单位对团队精神的重视与毕业生团队精神的缺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之意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专业技术,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技巧。”
  团队精神正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企业文化因素。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专业技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对中职学校的要求,也是中职学校办学宗旨的体现,学校、教师有责任关注学生团队的建设,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育。
  
  团队精神的基本内涵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感到满意和认同,自觉地以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在各自的工作中尽职尽责,自愿并主动与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的灵魂,是成功团队的特质。团队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是针对团队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分子,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对团队忠诚,对团队的业绩有荣誉感,对团队的成功表现出骄傲,对团队的困境忧虑。当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凝聚力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指团队和团队成员表现出协作和共为一体的特点。合作意识强的团队成员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敬互重,礼貌谦逊;彼此宽容,尊重个性差异;彼此间信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互相关怀,共同进步;利益和成就共享,责任和风险共担。良好的合作氛围是高绩效团队的基础,没有合作就谈不上最终的好业绩。
  团队士气的高昂这一点是从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体现出来,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
  
  团队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目前,中职生团队精神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集体凝聚力不强很多中职生团结合作意识较差,纪律观念不强,个人主义至上,看问题和处理事情只从自我出发,对集体事务不仅自己不关心,还认为其他人在“瞎操心”;强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意识很强,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好猜忌,经常作为懒散离心的榜样,危害集体的凝聚力。
  人际交往冷淡有的学生把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与竞争原则加以泛化拓展,在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也以此为原则,不注意师生、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轻义重利,以经济状况的贫富为标准,与己有利则亲近,无利则疏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
  活动参与热情不高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适应不同群体的学生参加,但却难以吸引和调动广大学生的踊跃参与,表现为学生对国内外时事和校内外大事的关注不够,校运动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的难度很大,校内社团活动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强等等。
  
  团队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许多中职生专注于自己的课程和专业,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这类学生已经有紧迫感,想抓紧时间学习,尽可能地掌握专业技能。但学习其实是广义的,掌握与人交往、发挥团队力量的能力也是一种学习。二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作怪。“一个人是条龙,十个人是条虫”,在很多是独生子女的中职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过分强调自我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三是有一部分中职生性格上有自闭倾向,希望与人交往,但却习惯于被动地回应。渴望与人交流,希望被人了解,但又总将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在交往过程中十分被动,似乎成了不少中职生的通病。
  培育中职生团队精神的措施
  与外界交流的需要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协作,是中职生学习生涯的必修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加强中职生的团队精神培育。
  建设民主的管理体制,鼓励中职生主动参与集体事务根据班级需要,设立多样化的岗位,民主推选班干部和其他岗位负责人。设立各种岗位,不仅是为了便于管理,而且是为了服务于中职生的成长需要。被推选的负责人,不仅要完成必要的任务,而且要在为同学服务中实现主动发展,培养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的思想意识。通过对中职生在不同岗位上的表现提出要求和进行评价,逐步生成集体生活规范和管理制度,逐步使外在的要求和内在的需要有机结合。
  建立开放的活动机制,为中职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中职生发展需要呈现他们生活的真实内容,将其纳入到班级活动规划之中,而不是自上而下地灌输预定思想,或者让中职生被动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活动方式上,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而不是让中职生被动执行学校预定的计划。在活动组织上,做到集思广益,注重吸收广大中职生参与活动设计和组织,以中职生为主体,以实现团队合作为目标,让中职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学会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鼓励,真切感悟团队合作的力量。
  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拓展和提升中职生的生活意义创设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和校园文化,让各种资源都服务于中职生的发展。促使中职生间形成民主、和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让他们的心灵能够互相滋养。让个体生活与班级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建立有机联系,让中职生学会以主体的姿态参与班级生活,以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班级建设。在采用这些策略培育中职生团队意识的过程中,中职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参与集体活动;不再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旁观者,而是丰富校园生活的设计者、实践者;不再单向地服从社会利益,而是能够自觉主动地将自己融入于集体之中,并在团队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个人更大的进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列出的公式:I+We=Fully I表明,个体的“我”只有成为“我们”中的一员,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对于中职学校、教师而言,在这个极具挑战性的竞争年代,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团队精神,无疑是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一星.团队建设研究(以大学生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李伟胜.创建民主集体 提升生命质量[J].中小学管理,2004,(4).
  作者简介:
  张爱娟(1965—),女,江苏无锡人,广东南方高级技工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技校机械制图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