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初探

作者:赵京丹 马少先




  摘要:以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素及其关系;以系统的角度分析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化设计的流程。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化设计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2006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九点意见。2007年5月,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使城乡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高职教育可以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通过技术运用提升产业结构的能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接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加强高职教育改革,加快高职教育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限制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课程,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进行专业与专业课程改革。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专业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与层次的集中体现。专业设计要科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
  
  教学系统化设计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教学系统化设计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通过各部分一起工作而实现既定目标,整个系统通过反馈检验预设目标是否实现。
  教学系统化设计的概念最早是加涅提出的,他在《教学设计原理》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史密斯·雷根认为教学系统化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转换成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国内的乌美娜认为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归结起来,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化的方法优化教学系统的系统化过程。教学系统化设计用系统化的方法提供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或解决方案。教学系统化设计具有整体性、统揽全局性、合理有序等特点。
  教学系统化设计观从媒体观、狭义系统观、标准系统观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系统设计观,并在教学系统化设计中综合应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管理学等多种方法。教学系统化设计有三个层次,即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针对一个专业的系统化设计属于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关于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将研究对象作为系统加以考察的科学方法,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与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其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
  系统的方法首先是要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系统的要素和目标,了解系统的需求,然后通过分析形成各种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加以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评价与修正。系统设计过程应能够逐渐修正完善;系统设计过程是系统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三)教学系统化设计与专业培养。
  李龙教授认为: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设计层次,所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可以是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或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等等。他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统设计》一书中,以系统化设计的视角分析了教育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安排、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等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见图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流程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涉及的基本要素包括需求、岗位、课程、教师、学生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图2表示,即需求确定岗位,岗位决定课程,课程决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决定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并将影响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从图2中可以看到,需求与岗位分析是基础,课程则处于中心地位,课程是专业的下位概念,是专业目标的分解与具体化,专业是由特定的课程组成的,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加以落实。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密切相关。学校只有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岗位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如果有企业的参与,将会有助于学生的培养与就业,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岗位需求。学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在这个系统中,需求、岗位、课程、教师、学生之间按照一定的互动方式相互作用,为达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起来,系统是它们的集合体。
  以系统化方法解决制定与评价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就是用系统化设计的方法优化解决如何培养符合社会与企业需求、适应岗位的实用型人才的问题。运用系统化设计方法,需要考虑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会随着开发过程逐渐细化充实,并应在整个循环过程中不断考虑各因素的互动影响。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是借鉴教学系统化设计的思想,运用系统化方法在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整个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以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或方案为目的。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流程
  在职业教育理论的支撑下,借鉴教学系统化设计思想,建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流程(见图3)。
  
  一是要了解分析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二是要明确岗位要求;三是要分析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四是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五是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六是要根据课程体系中确定的各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确定课程标准,即确定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框架,制定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七是要选择、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根据课程标准选定或编写教材、组织与培训师资、建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等;八是要检验设计方案,其具体实施要受到学校所提供的教学环境、师资水平及学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九是要在整个过程实施过后,进行连续评价,及时反馈,随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设计流程加以修订,同时还要随着人才需求与岗位要求的变化而随时修订设计流程。
  在人才需求与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框架研究也就构成了高职专业培养方案。而专业培养方案的重点则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对课程结构加以研究,要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课程结构才能进行课程设置,确定课程标准,才能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随时要根据各种因素,如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并不是固化的,而是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就业与能力的发展灵活变化,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Walter Dick,Lou Carey,James O Carey.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李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2,(2):11-21.
  [6]陈梅,田振清.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7,(1):69-72.
  作者简介:
  赵京丹(1973—),女,宁夏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系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教研室主任,讲师,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技术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教育技术。
  马少先(1954—),男,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