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问题探讨

作者:李文高 李炘琪 苟泽志




  摘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如何发展是最近几年教育技术学界探讨比较多的话题,边远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因区域的劣势,在专业发展建设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边远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要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边远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模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前身是电化教育专业,电化教育自1978年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电化教育在各级各类单位与学校的认知度也很高,自20世纪90年代专业名称改为“教育技术学”之后,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迅速膨胀,许多学校纷纷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7月,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达二百七十多所,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由于发展过快,多数新办该专业的学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感到困惑,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边远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由于地域的劣势,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尖锐,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这就迫使我们重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全面反思,以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特点
  
  一是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困难;
  二是生源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就业资源占有较少。比如保山师专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有近80%来自农村,贫困生面达到43%,这些学生大多经济贫困,社会就业资源占有较少。
  三是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办学资源严重不足。边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无法与其他高校的办学环境相比。
  四是生源呈多样性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边远地区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建在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生源参差不齐,学生进入学校后,发展的期望各不相同,情况比其他高校复杂。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教育
  技术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系统性研究还不够深入,专业办学还不够规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尖锐,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业培养目标是比较明确清晰的,即培养中、小学电化教育师资,为各级各类电教馆培养各方面人才。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受美国教育技术的影响,学科更名,专业更名,研究领域急剧膨胀,专业课程严重泛化。而且随着全国“扩招”,专业办学点迅猛激增,在习惯性办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专业办学定位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含混不清,一味地陶醉于“与教育专业比,我们懂技术;与计算机专业比,我们懂教育”的自我认可的心态,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生存能力薄弱,学生就业率与其他专业相比普遍偏低。
  专业课程设置混乱教育技术学是综合性交叉学科,专业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传播学、物理学、电学、新闻学等基础理论,涉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摄像技术、传统视听技术等技术性学科。在规划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各方面都要兼顾,专业课程相当庞杂,而且各个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凭借领导个人的理解,随意开设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课程都开设,在注重“宽口径”的同时,忽视了“专”的需要。
  专业缺乏不可替代的特点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模糊,研究领域严重泛化,课程设置虽然可以参照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的课程框架,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技术趋于统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与教育学科、计算机学科逐步拉近,教育技术学专业显得缺乏不可替代的特点。
  专业发展对自身特点考虑不足一直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都是在学校统一部署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或参照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发展,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导致各院校的办学都是一个模式,整个专业学生的发展都是一个方向,很少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特殊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边远落后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发展要求也不同,专业发展不考虑这些因素,肯定会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规划专业发展要克服困难,做好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整专业办学方式,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要整合办学资源。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边远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条件与其他高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实际,在系与系、专业与专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可以与计算机专业、物理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进行整合,包括教师资源整合与办学条件整合,加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资源发挥出1+1﹥2的效益。
  3.要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问题的目的观;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树立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的空间概念;转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质量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教育质量观。其次,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传统的以单向灌输、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再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全程教学计划的调整,压缩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4.要增加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针对以往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找不到工作,悲观、盲目、无法适应社会的问题,教育技术学专业要从每个学生入学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实习、打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分别在系、班级等不同层次开展评比活动,进行评优表彰。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不断了解社会、市场与企业,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5.要加强学生职业等级考试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考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随着我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推行,持有“双证书”或“多证书”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条件之一。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立了职业等级考试辅导小组,以提高学生的过级率,一些毕业生就是凭借职业资格证书找到了工作。因此,应加大学生职业等级考试辅助工作,给学生提供各种层次的相关辅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立足实际,明确目标,构建具体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边远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具有地方性、生源多样性特点,地区局部接纳人才的能力非常有限,很多县区出现了同班毕业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的现象,可见传统的成批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校明确提出要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合理发展的多目标培养模式,具体目标为:加强基础,争取更多的学生专升本;面向地方,培养为地方中、小学服务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的应用型人才。
  1.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共性发展与专业特征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无论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都必须掌握。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与社会需要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以突出学生的个性需要。对需要专升本的学生,在第五学期增开《数据结构》等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升学条件;对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结合社会需要,增加了图像图片处理、动画制作、摄像、影视艺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博的基础上争取在一个方面重点加强;增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物理学科教育的教法课程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满足想进入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的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