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实操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特征

作者:陈建环




  摘要:高职工科学生应具备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实操技能,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应与中职学生有所区别,高职教育的实操训练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岗位技能,而应根据高职工科学生实操能力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面向某个职业或职业群的一般技能。
  关键词:高职;实操能力;模式特征
  
  基于高职教育知识
  能力定位的实操能力要求
  
  高职教育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法,一般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四种类型:(1)学术型人才(理论型、科学型、研究型、指导型)。其基本特征是归纳与总结科学理论知识,从事科研并发现客观规律,将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或学术思想。(2)工程型人才(设计型、组织型、决策型)。其基本特征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际或工程设计、规划、方案等,从事关键技术的开发。(3)技术型人才(工艺型、执行型)。其基本特征是从事技术应用,实施已完成的设计、方案、规划与决策,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成果,工作在生产或服务第一线,负责技术应用与现场实施,包括局部的资源分配与组织管理,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与操作技能。(4)技能型人才(技艺型、操作型)。其基本特征是执行具体的方案、规划、工艺,直接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岗位上完成产品生产;在服务第一线提供具体服务,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操作经验与服务品质。
  高职与中职实操能力的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是普遍认同的。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都强调服务于生产一线,都要求具备实操能力,但区别也是明显的。技术型人才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应具备较高的技术理论知识与管理协调能力,要对某一行业有全面的理解,能在现场承担较大的责任,在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案的实施中起组织核心的作用;而技能型人才是针对某一具体岗位或具体设备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对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承担责任。
  
  基于国际教育分类的高职教育实操能力要求
  
  国际教育分类中的高职教育层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与培养层次作了明确定位。该标准将各级各类教育分为7个等级,如2级为初级中等教育,5级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包括第一学位(专科)、第二学位(本科)、研究学位(硕士),6级为高等教育第二阶段(博士)等。从2级到5级又以教育计划以学术目的为主或以职业目的为主划分为A、B或A、B、C三类。在ISCED中,将第5级分为5A级和5B级。5A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系统理论性的,目的是为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5B级“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分具体的职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或人才市场的资格能力”。我国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到课程特征都与ISCED5B的课程计划相符合,而我国的本科教育则对应于5A层次。
  基于高职教育层次的实操能力定位ISCED5B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倾向于实际工作并体现出职业特殊性。按照ISCED5B的培养目标,要“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对学习完全合格者通常授予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有关资格证书”。其课程的特点是对学科的理论性、一般性与科学性原理不太注重、用时不多,而强调的是在具体职业中的实际应用。显然,某个职业(群)的实操技能在整个培养计划中与这一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是从事该职业所必需的,也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同时针对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而不像中等职业教育(我国的中职教育属于3B或3C,其进一步发展渠道通向5B)那样可以只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因此,高职教育的实操训练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岗位技能,而应面向某个职业或职业群的一般技能,否则就成为中职层次的技能训练了。
  
  基于企业调查的高职教育实操能力定位
  
  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以机电一体化类专业为例,我们对广东技师学院2004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的调查结果见表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机电设备维修与操作岗位,在编程、生产管理方面的岗位也占一定的比例,就业岗位面较宽,专业对口率超过90%。我们在此基础上,按照基本相同的取样标准,于2007年对高职毕业生就职岗位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2000年后的高职毕业生,见表2。对比表1和表2,主要就职岗位发生了一些变化,编程与设计岗位明显增加,这与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数控设备增加迅速、对数控加工编程人员的需求快速增长有关。
  
  企业用人学历分布在2004年的调查中,从企业用人现状看,机电设备操作人员中专与中技学历的占绝对优势,机电设备维修岗位人员大专、高职学历的占较大的比例,而编程岗位则需要本科以上的学历,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2007年,机床操作、机电设备调试维修岗位的变化不大,数控编程岗位上高职学历的比例明显上升(见表4),并且新增就业相对集中于这一岗位。这与高职教育近年来高速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有关,也与企业数控设备迅速增加,对数控编程人员需求总量增长有关。
  
  基于企业调查的高职生实操能力定位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本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维修岗位与直接指导操作的数控加工编程岗位。这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3月份公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对高技能人才的解释(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是完全相符的,即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实操能力是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技能,应体现出与中职学生的差别。实际上,企业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年龄的人员互相搭配而成的。如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电路设计等技术开发工作,中专、技校学生担任流水线上的工人,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管理工作如设备维修、参数调整、车间管理等则是高职学生的职责。因此,高职生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一线的工作。
  
  来自本科院校的就业压力
  
  对比2004年和2007年企业用人的学历分布,有一个趋势必须引起重视,即在传统的高职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如设备维护维修、现场工艺制定等岗位上,本科生的比例在增加,甚至在机床操作岗位上也有这样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本科院校大比例扩招后的毕业生开始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就业层次的下移;另一方面是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下,主动或被动地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性、实操性教学,提高了本科生的岗位技能,直接冲击了高职生的就业市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