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作者:张 涵 肖 健




  摘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偏低,受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轨迹,探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寻求发展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劳动者素质偏低,受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不能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制约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战略方针,必须加快我国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进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概述
  
  职业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社会心态的综合性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等,即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分为8个大类,共1838种。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必备的学识、技术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指劳动者达到的从事某种职业的最低要求,即起点标准。在我国,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与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专业)的学识、技术与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国家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专业)实行的准入控制,是劳动者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职业(专业)学识、技术与能力的必备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与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独立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参照国际惯例,实行国际双边或多边互认,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即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个有机结构,包括管理制度、法律制度、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证书的发放与运行等(如图所示)。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雏形是上世纪50年代在工业体系中实行的八级工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旧的考核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积极探索国家资格认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83年,制定了《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条例》,1993年,原劳动部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开始建立技术工人技能水平考核鉴定的国家体制。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随后,《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相继立法,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了1838种职业,为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促进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还少量地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以及劳动者就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一些方面还存在问题。
  1.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未能全面、严格地贯彻落实。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民办企业尚未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由此引起的事故每年层出不穷。也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对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不重视,未将其与工资及福利待遇挂钩。
  2.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既有国家认证的,也有地方认证的;既有劳动或人事部门认证的,也有行业协会认证的;既有国内认证的,也有国外认证的。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既有科技、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组织考核颁发的,又有微软等企业组织制定考核的,又如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至少有五种之多。根据有关部门对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的不完全统计,国内所有依据国家单项法律规定和国务院条例设置的职业资格占全部职业资格总数的20.8%,依据部门和省市文件设置的职业资格占51.2%,其他事业单位、协会、企业等设置的职业资格占28%。如“职业经理人资格”一个项目就有多达19个协会等机构重复设置,这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多方认证与管理,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权威性与统一性,导致认证标准不统一及社会认可程度较低等问题的产生,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技术发展。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一些职业考核标准略显滞后,不能适应实际生产技术的需要。根据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划分为1838个,但到目前为止早已突破了2000种,而实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数量与之相差甚远,很多新增加的职业尚无相应的考核标准。
  
  发展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对策
  
  完善国家法律制度,创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因此,应尽快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立法程序,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法律,从法律的角度强化职业资格准入的地位,明确职业准入控制手段,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市场运行的规则。国家应结合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立法工作,大力支持、积极指导各地的相关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职业技能鉴定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从培训到鉴定各个技术环节,使得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同时应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整体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立法,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拥有坚实的法律保障,使职业资格证书的运作有明确的规范法则。
  健全职业标准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质量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一些职业(工种)的考核标准略显滞后,与实际生产技术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如旅游职业的考核内容有“绑啤酒瓶”这项技能,但现在社会上用得最多的是礼品包装。还有不少工种考核的内容过于狭窄,只针对某一个岗位,复合型的技术标准比较少、含金量低。因此,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也应相应改变和提高,应加强对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在制定职业标准时应贯彻新职业教育的理念,即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与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培训的能力,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改革时应贯彻以行业技能操作为本的思想,在职业标准的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加以整合,以利于提高职业资格的鉴定水平,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