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大学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建设、改革及发展

作者:施旭东




  摘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大学文化的熏陶。因此,高职院校应基于大学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探索创新、发展大学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大学文化;教化功能;人文教育
  
  十多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学生求学需求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取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本应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的高职教育却长期被人们视为非正规教育的“另类”教育、非精英教育的“二流”教育。对此,一般都以办学历史不长、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传统观念偏见、主流文化排斥等予以解释。笔者则拟从另一个视角——大学文化的缺失,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因素。
  
  大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我国古已有之的词汇。在古文字中,“文”字是文身的象形,表示人与物的融合。“化”字则是“人”和“匕”的会意,即引导人改恶从善。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词,表示“以文教化”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流变,“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至少有二百余种,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人所公认、令人满意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因其内涵、外延的差异很大,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对“文化”定义的多样性、复杂性始终成为中外学者探究争鸣的对象,也给我们定义“大学文化”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最近几年,我国的大学校长、教师与学者开始关注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对大学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精辟的阐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京大学教授赵存生先生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见解,对大学文化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①这个“总和”可以细分为建筑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若干个层面及由外到内的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则处于核心位置。
  
  大学文化的缺失
  
  大学是探索与传播高深学问的地方,大楼、大师和大气构成了大学的符号,历来为人们所向往和景仰。高职院校是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存在的大学,也应该有大楼、大师和大气。但是,审视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在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中,少数院校建设了现代化校区,有了大楼却没有大师;少数院校引进了高层次人才,有了大师却没有大气。何谓大气?大气就是大学文化。客观地讲,高职院校总体上还处于一种大学文化普遍缺失的尴尬境地。
  大学理念模糊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教育思想与哲学观点。②它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办时间不长,且大多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从高等成人学校转型而成的,所以,对大学理念的提炼和升华,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是,有关“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怎样办”等一些基本理念,是对大学价值的判断和对大学理想的追寻,则应该在建校初期就具备明确的思想或观念。一些高职院校迄今仍然没有完全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缺失的根源。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少高职院校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循科学、不顾实际地盲从于诸如“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就教授什么课程”等做法,使自身的定位越来越模糊。长此以往,断言这些高职院校会变为就业培训机构,绝非危言耸听。
  人文精神失落当古典大学走出“象牙之塔”以后,德国的大学提出了充满人文魅力的理念,美国的大学扩展了服务社会的思想,大学文化向着多样性、多元化趋势发展。但是,无论大学理念如何变迁,其人文精神从来就没有迷失。例如,1988年9月18日,在意大利波伦亚大学900年校庆之际,欧洲近四百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欧洲大学宪章》,重申了大学的崇高使命——维护人类精神与文化价值。我国的高职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无疑是符合国情、顺应历史潮流的决策,但是,一些高职院校过分功利化、实用化的做法,严重地误读甚至曲解了高职教育的本义。比如,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出现了重实训、轻理论,重技能、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等现象,忽视了职业生活中的人格因素,缺乏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与人文品格的修养熏陶,把学生视为经济增长的工具,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丧失了大学的人文精神。
  育人环境混乱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与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熏陶与浸润,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大学的育人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校园的地理位置、楼堂馆所、山水园林等物质景观,“软环境”指大学的校训、校歌、校徽、校史、报刊、网络、规章制度、文体活动等文化生态。二者互为依存,共同营造了大学独具魅力的文化。但是,在历史不长、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中,育人环境大多还处于一种零乱、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特色氛围。建设了新校区的院校缺少历史的传承,固守于老校址的院校又处于残破不堪的境地。至于“软环境”,更是残缺不全,勉强拼凑出一些模样,也难以得到师生员工与社会各界的认同。特别是应用技术、应用学术研发力量的薄弱,使学术氛围在校园文化中缺位,更凸显出育人环境的不足。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
  
  大学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建设、改革、发展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大学文化的积淀。如果说没有大楼的大学不像大学,没有大师的大学不是大学,那么,没有文化的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在新一轮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中,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发展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与教化、示范与引领、支撑与保障的功能,促进高职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大学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大学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大学就是建设文化。当前高职院校的建设,热度最高的是土木工程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这两个建设项目是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载体。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的传统、定位、区域与行业特点提炼富有个性的文化符号,在建设与改造工程中精心构造标志性建筑,并使这些文化信息辐射所有的建筑群落与园林景观,充分体现自己的文化特征,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统一。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文化元素,同样不可忽视。实训基地建设应沟通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彰显职业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使之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化功能。诚然,构筑校园文化内涵,必然会增加投资,但是,观察一些类似于写字楼、大酒店似的校园建筑,就可以推测其建设成本并不低廉。高职院校只要在规划与设计上扬弃那些世俗、奢华的内外装饰,便可以获得塑造环境文化的可贵资源。大学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倘若历史上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薪火相传。如果高职院校在建设初期,就自觉地将文化创新纳入规划并切实加以实施,必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迅速积淀文化成果,实现建设生态校园、人文校园、文化校园的追求。
  大学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两个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通过“三改一补”途径组建的,一般沿用既有模式,实行集权管理。当学校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以后,就必须根据管理宽度原理与学术自由原则,实行分权管理,即推行院校与系部分级管理、行政与学术分权管理的体制。这种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而是新建高校对于大学应有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创新,也不论形成怎样的模式,其核心是课程改革。目前备受推崇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要求、将学科知识体系变革为工作知识体系的改革,表面上看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焦点却是职业或技术教育与人文或通识教育的博弈。在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出现了删减人文或通识课程的现象,大有将学生培养成经济工具、智能机器的倾向。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必然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弱化就业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只有深刻地理解文化的育人与教化功能,并以文化育人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撑与保障措施,才能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大学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90年代的发展与新世纪的跨越之后,基本完成了外延扩张,与之相对应的内涵发展问题,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内涵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涉及培养目标的定位、办学理念的熔铸、培养模式的形成、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团队的成长、育人环境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各个方面,需要一种内在动力的牵引。这种牵引力量就来自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积淀与发展的统一。其内涵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与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深化和丰富。在大学文化中,既能看到大学历史的足迹,又能看到现实的追求;既能看到大学优良的传统,又能看到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大学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创新就是文化的创新,大学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在内涵发展中,高职院校应突出办学特色,创办优势专业,打造精品课程,培养知名教师,发展技术学术,不断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提高软实力与竞争力,创造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大学文化,以示范和引领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大楼可以暂时矮一些,大师可以暂时少一些,而大学文化的塑造则不可或缺。高职院校在建设、改革与发展中,应始终不渝地发展大学文化,培育大学气象。当然,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不能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模式或经验,应在坚持高等性、体现开放性、富于时代性的同时突出职业性,将职业价值观念、技术创新理念、实业报国信念等纳入大学文化的精神体系当中,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这是高职院校赢得社会声誉,铸造大学尊严,获得发展空间的关键之所在。
  
  注释:
  ①赵存生.大学文化的特点和功能[J].中国图书评论,2002,(12):61-63.
  ②苗文利.我国大学理念重构的理性选择[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95-99.
  作者简介:
  施旭东(1962—),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政工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