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加强高职《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文雯




  摘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应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每一门课程中。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有机合成化学;能力培养;基本能力;关键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能力按性质可分为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是从事某一专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它是学生毕业后胜任专业工作和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必需的、具有普遍价值的能力,也是人们要取得成功应必备的能力。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渗透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关键,它贯穿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每个环节。
  
  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相适应
  
  教学内容通常由教学大纲和教材决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要求,教学内容制定的依据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的就业岗位。通过调查研究江苏省化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及关键能力的要求,我院制定了《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编制了相应的校本教材。
  教学大纲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纲是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高职学生的现状和现有教学条件,我院确定《有机合成化学》是“现代化学应用与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除对各章节所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外,还明确该课程的基本能力是有机合成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要求学生能运用化学科学理论知识解决有机合成实验中的实际问题。我院确定了该课程的关键能力:有机合成新方法、新知识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为课程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起到了导向作用。
  教材编写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组织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关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教材上不能沿用学科体系的模式,而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过程经验和方法为主、以概念和原理理解为辅,不必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有机合成化学》校本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侧重于合成方法的介绍比较、各类方法的适用范围、实验合成条件的确定以及反应过程控制等内容,并能使这些理论知识尽可能在所选择的实验中有一定的应用。在结构编排上以实验室有机合成过程为主线,围绕某类合成反应的典型案例,以选料——加料——反应条件控制——反应终点控制——粗产品的获取——粗产品的精制——得到产品等合成过程为序,将理论知识融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目的地以某一物质的制备为导向,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有机物合成方法。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就能对某类有机物的合成提出较为具体的方案,并能较熟练地动手合成产品。与传统教材相比较,校本教材的编写学科体系框架没有强调严密性和逻辑性,而是知识为能力服务。在章节编排上,未按由浅入深的形式,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序,除此之外,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对案例的选择都注重实用性,这也是为学生就业的“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对某一类有机物的合成,往往存在多种方法,教材对合成方法的取舍,应以“优质、高产、低耗、环保”为原则,而不仅仅看重反应过程的理论意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实现能力培养。如很多反应就理论而言,满足条件都可以发生,但有的反应没有工业应用价值;有的反应在理论上虽有可讲解性,但所得产物的市场运用前景不大;有的反应污染大,已成为渐被淘汰的工艺。这些例子都不应选入教材,而应将生产工艺较为先进、且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案例选入教材。并在产品合成实例的选择中,提供工艺改进的思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教学方法体现能力培养目标
  
  《有机合成化学》的教学目的归根结底是使学生能选择合成方案,确定合成条件,控制反应过程,进而得到符合要求的目的产物。应确立能力培养目标,每一章的教学都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与“练”中使学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
  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机合成是一个由原料得到物质的过程,在教学设置中,由于每一章都是围绕着一类物质的制备展开的,教学过程就以具体物质的制备为载体展开项目教学。有机化合物实验室合成路线的确定是有机合成的关键。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首先要教会学生拟定合成路线的思路。比如在“卤化反应”的项目教学中,学完了卤加成、卤取代等卤化物制备的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典型卤化物实验室制备方法的学习。以溴乙烷的制备为例,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资料查阅,就“实验室制备溴乙烷”的方法拟定溴乙烷的合成路线。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原料价廉易得、稳定、操作方便、反应活性高、选择性好、污染小”等有机合成要求作筛选,最终得到由乙醇、溴化钠在硫酸催化下制备溴乙烷的合成路线。在确定了合成路线之后,还需让学生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己写出物质制备的步骤和程序,再分组讨论,逐一引导,使学生写出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从一种物质的制备方法中学会了一类物质的制备方法,从一类物质的制备方法中得出实验室确定有机物合成方案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有机物合成方法的选择能力及合成方案的制定能力。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培养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课堂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选择实验方案时,围绕“实验室如何制备溴乙烷”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所学知识和相关文献中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层层设问,展开课堂讨论,获得实验室制备溴乙烷的较佳方法。为了使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新动向,可再次设问:此法还有什么需改进之处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资料上获知有机合成的前沿信息。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发现的,属于探究性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采用现场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实践过程实现了由知识到操作的转化。有机合成实验是在化学实验技术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搭建实验装置,能通过加料、温度控制、酸度调节、回流、搅拌、油水分离、尾气吸收等方法较好地控制反应过程,能运用常压蒸馏、减压蒸馏、萃取、过滤、重结晶等基本单元操作分离纯化有机物。现场教学法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最佳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演示,使学生目睹操作过程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同时,教师在现场能对每位学生的操作逐一指导、及时纠错,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的掌握及操作能力的提高。
  运用课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就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就会被淘汰。对高职学生而言,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的形式不能只局限于做习题,课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完成课业需要学生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去图书馆、上网、社会调查、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如“完成某一有机物制备的合成方案”、“确定某一有机物的合成路线”、“选择某类反应的催化剂”等均可作为课业选题。学生课业应突出实用性和课题性,并给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理论应用和分析方法的掌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