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作者:孙春燕




  摘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课程定位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教学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问题,并对实际教学情况加以总结。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
  
  随着全球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目前,各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树立信息化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具有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活动的能力。
  我院教育系从2004年开始开设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等师范类专业。为了使学生全面获得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系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将其列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对这门课进行定位分析,然后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并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其内容覆盖面广,不仅涉及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知识,还涵盖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评价等内容。目前国内相关的教材不少,但都是普通高校本科师范类教材,没有针对高职院校专科师范生所用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好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的要求,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将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相融合,来构建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形成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一)课程定位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讲授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内容。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是研究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学科。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对师范类人才的需求由以往的“学科型”向着“复合性”人才的方向转变。面对这种人才需求的新情况,高职师范类教育应主动调整自己的位置,培养同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教育人才。社会对高职师范类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具备职业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和再提高的能力;具有竞争和合作精神、开拓和创业精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掌握现代信息技能,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能力;面对信息技术环境,增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我院师范类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幼儿园或中小学从事教师、电化教学等工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是: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在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学目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要综合了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业知识,其教学目标为:(1)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知识;(2)具备处理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能力;(3)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4)掌握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了解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6)掌握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7)具备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能力。
  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课程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其最显著特征,因此,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该课程应以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为基础,重点讨论各种教学媒体的采集与处理、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等,并根据网络教育的发展需要,构建和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观念、意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的采集与处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与评价等。
  教学组织方式具体教学过程是:首先以教育教学理论、教育信息化及教师信息化等方面内容为基础,根据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让学生学习采集并编辑处理这些教学媒体;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适合专业特征的教学课件;最后学习开发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度,着重安排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媒体教材设计制作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设计高职专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重点是建设好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是指熟练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的硬件设备,并能够利用相应的软件对这些教学媒体进行编辑和处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演示型、交互型教学课件;掌握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熟练使用采集视觉、听觉、视听等教学媒体的硬件设备;学习利用Cool Edit Pro软件对听觉媒体进行编辑;熟练运用会声会影软件对视听媒体进行编辑处理;学习使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形图像等视觉媒体。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型教学课件,利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交互型教学课件。最后,讲授如何利用Frontpage和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教学网站,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去参与教学和管理教学的实际能力。在教学媒体采集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搞一个专题,然后进行摄影摄像,最后用PhotoShop、会声会影等软件进行编辑处理,制作成“我的电子相册”和“我们的视频”等作品。在教学网站实践教学中,我们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中给每个班级分配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建立一个教学网站。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网站的具体格式不做要求,网站的内容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来确定,只要是教学资源和服务方面的内容即可。每个学生都可以在Web服务器上建立教学资源服务网站。教学网站建好之后,举行一次教学网站评比竞赛。根据评比结果给每个学生确定实训成绩。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综合化,以适应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教育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主导,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求知欲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达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开展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习和创造的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认真思索,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思维得到开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不应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要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我院让学生参与电教科的日常管理工作,让他们充分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到微格室开展教学活动,让他们了解电视特效机、调音台、录像机、监视器、信号分配器等硬件设备的使用,全面学习微格教学、多媒体编辑、影视音像制作、多媒体存储、视频点播和数字化现场直播等数字化网络系统方面的知识等等。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在教学中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加大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多媒体新技术的比例,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上课前将制作好的课程参考资料、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课件、课后作业题等相关信息放到校园网上,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互式学习。
  总而言之,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还必须进一步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映玲,江朝进.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训练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肖素美.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思考[J].科技进步管理,2003,(8).
  [3]赵丽敏.正确认识课程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J].天津教育,2003,(3).
  [4]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孙春燕(1963—),女,吉林松原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