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作者:赵 阳




  摘要:主张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旅游英语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并用目的论来指导旅游资料的翻译,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处理能力。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翻译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数千年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更有蕴含着民族气息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来此旅游。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又成为旅游的障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给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少困难。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旅游英语的主要对象是未来的导游,导游与游客进行交流,目的是引起游客在情感、观念及行为上的互动。游客对语言的理解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导游和游客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成为双方互相沟通的障碍,而消除这种障碍已成为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国内旅游英语的翻译教学大多集中在跨文化视角、旅游英语的文体特点等方面,通过对比从语言上选择适合外国人阅读习惯的文本,但没有提出指导我们进行语言选择的深层理论。笔者主张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有意识地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用翻译目的论指导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的处理。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旅游文体上的体现
  
  中国的美学思想是汉民族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的浓缩,是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在文化心理深层的积淀,反映出特有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审美观。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神韵、格调、性灵、境界,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遗形写神,主观色彩极浓,在表达上简隽空灵、委婉含蓄、工整对偶、节奏铿锵,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而西方民族偏重客观理性、突出个性,主客观对立,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的风格,追求一种自然流畅之美。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汉民族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俱佳,达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在描述旅游时,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整体上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的纯信息传递,并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旅游英语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因而翻译时必须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注意内外有别。倘若翻译时一味按汉语的习惯行文用字势必与英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格格不入。
  
  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创立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并不完全符合译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因此,要从译语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善”,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针对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虽然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使它不能成为普遍性的原则,但在非文学语篇中,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中是可以遵循的原则。因为这类语篇具有感染劝诱的特殊社会功能。旅游宣传资料就是要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从而激发其兴趣。由于这类语篇的语言和形式受特定文化的制约,译者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迁就目的语的形式规范和问题惯例,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删减和改译等手段对原文进行处理,以便对译语接受者产生感染和影响。
  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能够让游客真正了解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中国。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文本符合译语接受者的审美情趣,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使译文符合西方的审美观点和思维方式,让西方读者看后有深刻的印象。根据翻译目的论,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能力,使其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学会运用以下几种策略:
  景点名称的音译和意译的恰当选择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在对一些景点、景区名称进行翻译时,常出现音译与意译运用混乱的现象。为杜绝此现象,应使学生明白音译与意译的特点,在翻译时做出恰当选择。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翻译,此类翻译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不会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碍,如北京(Beijing)、八达岭(Badaling)等。在翻译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译加意译,主要适用于对景点和景区的翻译。比如把天安门广场翻译成“Tian’anmen Square”。如果采用完全意译的方法,把天安门广场翻译成“Heavenly-peace Square”,则把景点完全西化了,无法传递出地名的信息。类似的翻译还有八达岭长城(Badaling Great Wall)等。目前大多数人主张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翻译景点和景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西方游客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传递中国的地名信息,无形中增进了游客和中国文化的沟通。
  历史人物、事件等的说明性翻译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总会联系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朝代名称,而国外游客对我国的历史朝代并不熟悉,因此最好补充一个朝代的公元年份。例如清朝乾隆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这样的翻译才能使外国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人物及朝代。在翻译国外游客不熟悉的历史名人时,可以添加相关的背景资料,补充这个人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等,以增加国外游客对此人的了解。对国外游客而言,在文化旅游中最有吸引力的是感触和体验异域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而这又是旅游翻译中的精髓所在。如苏州寒山寺名字的由来——早在我国的唐朝,用曾在此居住一位叫“寒山”的和尚的名字命名,这座寺庙因《枫桥夜泊》这首诗而扬名天下。如果学生按字面意义译为 “the Bleak Mountain Temple”,就会因为没有了解寺庙的由来和它本身的历史意义而造成误译。再如一位学生介绍秦始皇陵时,用“Emperor Qin Shihuang’s Tomb”代替“Emperor Qin Shihuang’s Mausoleum”,这是因为他不明白普通百姓死后所葬之地称为坟(tomb),而皇亲国戚葬身之地则是陵(mausoleum),从而让国外游客产生误解。
  特殊文化、事物的解释性翻译对一些中国特有的历史事物、历史上的典故、神话传奇和独特的民族传统节日的翻译,应增添一些解释性文字加以说明,以便更好地让国外游客理解。如大乘寺坐北朝南,院墙按八卦建造,可译为“The Great Vehicle Temple faces south with its walls shaped after Eight diagrams(a combination of three whole or broken lines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八卦是我国古代用于占卜的一种符号,是一个特有的文化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所以增添解释说明。再如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极富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日,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互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涵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文化知识的导入,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示范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资料和途径去收集有关的文化信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