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南宁市卫生学校任务型英语教学实验报告

作者:方 莉




  摘要:中职学校的传统英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且不求方法,进行教改刻不容缓。笔者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任务型英语教学实验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方法;任务型英语教学;实验
  
  教育部2000年8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上,英语教学也应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而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PPP教学模式,即Presentation(讲解)、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这种演讲式、灌输式、记录式和阅读式的教学模式强调语言知识的输入,既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直接习得语言的机会;也忽视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被动接受外语语言训练,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对目前中职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本校中职护理专业中开展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实验。
  
  理论依据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源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 “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强调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把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学“任务”中,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让他们通过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在逼真的交际情境中完成设定的英语教学任务,以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交际教学理论交际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学习应在交际过程中进行。其核心内容是 “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语言学习不是单纯地“学语言”,更不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应该处于某种“交流”、“交往”或“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行为获得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交际教学理论强调只有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才能养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的相关研究,发现以下规律:(1)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学习者虽然掌握了语法规则,但在交流中却屡屡出现不符合这些规则的错误。(2)学习者的参与程度与语言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当学习者积极尝试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就能逐步掌握目的语;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程度;当学习者想方设法与别人交流时,学习语言的效果最好。(3)学习语言要有四个条件:环境(大量的、丰富的、可理解的信息输入,运用语言的机会);使用语言(运用语言做事情、交换意见);持续的学习动机;关于语法的说明或讲解和集中学习的时间。
  
  实验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结合我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任务主导的中职英语教学是否能激发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总体水平。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取护理专业2006级100班和101班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验(属随机分班产生,均为初中毕业生)。为了避免霍桑效应出现,进行该实验期间并没有告知这两个班的学生。100班是对照班,有96人。101班定为实验班,共有学生89人。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这两个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班属于同质班级(如表1)。表中对两个班成绩先进行方差齐性分析,因为0.434超过0.05(方差为齐性),然后进行平均分的T测验得出T=0.727, p=0.468>0.05,可认为两班成绩没有差异。
  另外,两个班的学生都参加了2007年3月的“英语学习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两个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情感方面无实质性差异,整体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方面也基本相近。
  
  实验时间、方法及原则实验起止时间为2007年3月至2007年7月,即1学期。实验以教学班为单位,实验班的教学按照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而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两个班所授课程内容和课时都相同。本实验采用的是鲁南(Nunan,D)提出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原则:
  1.支架原则。课程和语言材料应对学习活动具有支持性的框架功能。在学习初期,学习者不一定会生成超出授课内容之外的语言。
  2.任务难度原则。一节课之内,只进行一项任务,而且这项任务应以以前进行过的任务为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把课堂任务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实际调整任务的难度和频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焦虑情绪。
  3.循环性原则。对所学语言的反复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内化语言的机会。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实验开始阶段以传统的讲解型教学法为主,充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缩小学生对教材的距离感和陌生感,然后逐步过渡到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上。
  4.主动学习原则。如果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去使用学到的语言,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佳程度。这就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起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5.复制再创新原则。在复制型任务中,学习者要“复制”教师提供的,课本上或磁带中的语言模型,以利于牢固掌握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为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实验结果分析该学期结束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成绩并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实验后的英语水平。
  1.任务型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英语成绩(如表3)。表4是两个班平均成绩的T测验,T=1.989,p=0.048 < 0.05,(F= 2.421,P= 0.121,即两方差齐性)可认为两班成绩差异显著,即实验班英语成绩高于对照班。
  
  
  2.任务主导的中职英语教学能激发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84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其中实验班89份,对照班89份。从问卷中的两个问题的回答情况看(见表5),实验班的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他们非常喜欢目前的英语教学方法,即任务型英语教学。实验班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活动任务设计形式多样,任务载体丰富,课堂氛围良好,能引起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而对照班的大部分学生普遍不喜欢传统的3P教学方法,对英语不感兴趣,直接获得运用语言的机会少,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