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蒋 宏 王绪龙




  摘要: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基础,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结果以及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找到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对策
  
  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发展迅速,英语课程已成为全国高职高专规模最大、学生最重视的基础课程之一。教育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于2000年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该要求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能在涉外日常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是检验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考试内容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该测试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与词汇、阅读理解、翻译(英译汉)和写作。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从测试的内容看,遵循了《基本要求》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在语言基础方面,测试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读、译、写技能;在语言能力方面,着重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基本要求》所规定的与日常交际和涉外业务交际有关的内容。
  我院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掌握《基本要求》所规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能达到“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基本要求,但程度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对我院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调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探讨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便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使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质量、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有所提高。
  
  调查与分析
  
  (一)基本描述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渤海大学高职学院旅游管理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06级127名学生,调查时间为2007年11月。
  调查方法调查使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试卷(A),英语能力测试成绩调查与分析试卷总分为 100分。被测试者均为高中毕业。通过对学生能力测试问题解答结果的分析,了解在校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是否具备了《基本要求》所规定的英语技能,以便为英语教学改革提出进一步建议。
  (二)结果分析
  运用SPSS统计软件11.5版本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具体见表2~表5。
  
  (三)结果分析
  从各班的平均成绩及标准差可以看出,四个班中总标准差最大的是3班,为12.11,最小的是1班,为8.43。说明1班成绩相对集中,而3班离散程度最大,成绩高低悬殊大。从单项来看,听力能力薄弱,四个班的平均成绩均在平均分以下,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在9分以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明显。词汇部分问题较突出,平均分最低的是4班,为1.4333分,平均分最高的是3班,为1.8276分,四个班的平均得分为1.6929分,大大低于及格分,说明大部分学生词汇量贫乏,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阅读理解不容乐观。平均分最低的是1班,为20.4667分,平均分最高的是2班,为23.1447分。从试卷答题结果来看,一部分学生对词义的掌握还不牢固,对不熟悉的词不能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测其含义;推断、识别文中观点的能力较弱,对语篇没有连贯反应的能力,因此无法理解全文;跨文化知识匮乏,特别是对所学语言国家风俗习惯不够了解,影响了对全文的理解。
  从各项考试内容的相关性看,按照理论分析,各个部分应该是相辅相成,呈正相关关系,但结果分析却大大出乎意料,基本上各项考试内容均呈负相关关系,听力与阅读、翻译呈负相关关系,且通过了0.01双侧检验的显著水平。这个结果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项学习的隔离性,读、写、听、译本是一种综合能力,但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过多地进行专项练习,结果导致英语学习的“板块分割”。阅读与翻译本应该呈正相关,结果分析呈负相关,阅读部分的试卷得分普遍偏低,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存在上面的问题外,阅读不求甚解;词汇量的增加本应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两项仍然呈负相关,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背单词而背单词,为了写作而写作,不能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班级差异上看,采用方差分析的结果也值得思考,本次调查的四个班级中,1、2班是文科班,3、4班是理科班,虽然从总分来看,四个班级的差异性不显著,但是在各个项目上却出现了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翻译与写作属于主观性考核,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这两项在文科和理科班具有明显的差异。即使同是文科班或理科班,在阅读、翻译、作文这三项,班级之间也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授课方法是主要因素,但是也可能与班级的学风与学生整体的学习态度有关。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调查发现,即使教师任教的都是文科班或理科班,课堂气氛与学生整体的学习态度也会导致任课教师实施不同的授课方法。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途径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状况与社会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之间的差距,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针对学生之间与班级之间的差异调整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作用被认为是以模型和解释语言系统的方式提供输入,然后紧密控制这些模型的操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应转变教师角色,应为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监测者,其任务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素材,并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积极进行交际活动。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被动的、由教师输入知识的接收器,学生必须积极吸收语言知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照顾全体的同时,兼顾个体的需要,周密地进行课前策划,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操练和运用英语的实践场所。英语写作是多数学生希望提高的一项语言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学生需要用英语写电子邮件、备忘录、说明书等,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普通的字、词、句的讲解上,而是应根据现实需要,辅之以多媒体、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完成教学任务。
  重视语言输入,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语言学习的理论与规律来看, 听和读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是语言理解或语言输入,说和写是语言产生或语言输出。输入是第一性的,是输出的基础,输入的语言材料和信息越丰富多样,就越有利于语言的掌握和应用。首先,高职学生的语言基础达不到一定的水准,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并在授课过程中掌握新信息的输入量,重复较难的关键词,观察学生表情,接受反馈信息并积极做出应对。其次,应开展课前几分钟自由演讲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材,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次语言输入的机会。再次,要有意识地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质量,精读、泛读、快速阅读同时并举。阅读量要加大,在课文以外要阅读各种英语书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定期选择适合的读物介绍给学生。阅读面要广,应包括广告、说明书、信函、日记等各种应用材料,并在课堂上使用这些材料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