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对首次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思考

作者:周 力 赵荣开




  摘要:从已开展的首次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着眼,探讨培训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备受关注。更多的中职学校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培养一支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技能、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由于近年来中职教育的不断扩招,使得许多学校教师紧缺,尤其是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十分匮乏。为此,2007年,国家首次组织开展全国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分国家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进行,国家级培训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承办,分批组织实施。按计划2007年安排30多个专业的11750名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和地方两级组织计划实施15万名中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如此大规模地组织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在我国尚属首次,从中我们可看到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从2007年6月开始,全国各地重点师资培训基地已分别按计划组织了首次培训。由于办学资金有保障,加之各相关培训基地领导重视,事先都制订了详尽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并努力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因为首次大规模开展这项工作,缺乏经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于2007年暑假期间,全程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全国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提出两点建议。
  
  应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细化培训任务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文件,本次培训的目标是为中职学校造就一大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和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具体的培训任务是:“经过培训,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掌握相关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关键技能;经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信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加深对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这些任务和要求,体现了当前中职教师迫切需要提升的素质,但要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完成,大大增加了培训工作的难度。
  例如,培训任务中要求“经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属于劳动部门管理,大多数现有的全国中职重点师资培训基地不具备此系列的考核和颁证资格,若要与劳动考核部门合作引入该考核培训,势必削弱其他方面(如课程教学改革、教师素质提高等内容)的培训,甚至使本次培训纯粹变成考证培训。况且“高一级资格证书”意味着对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原来是中级的现要获取高级证书,原来是高级的现在要获取更高级(例如技师级)证书。这在教学培训安排上也有难度,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然而,不少参加培训的教师以教育部、财政部文件中的这一条为依据,培训结束后坚持要求培训基地发“高一级资格证书”,给培训基地管理组织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教育部、财政部通知要求本次培训采用“基地培训+企业实践”模式,强调企业实践活动要占总学时的50%,以此强化教师实践技能的学习,希望改变目前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相脱节的情况。的确,当前中职学校在自身功能定位及与企业结合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课堂教育,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薄弱。这和大批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直接进入中职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有关。而社会上的企业受经济效益的驱使,缺乏接受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这也客观造成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困难。为此,本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强调企业实践,并从培训课时上给出量化指标,其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时,要在两个月的集中培训期间安排成批教师去企业短期实践,对不少专业来说,确有较大难度(企业也无法接受)。即使勉强实施,不可避免地存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现象。从参加培训教师的反映来看,培训点企业实践课时不足、实训效果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对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探索,采取更加灵活、切实可行的方法,坚持“企业实践”这一重要的培训环节,走出一条中职教师培训的新路子。例如,可以将整个培训分为两个阶段(时段),第一个阶段是集中的课堂教学、专业讲座、参观等,第二阶段分批分时安排学员去企业实践,由企业配备专门的“导师”或师傅负责带教(学员每月轮换),并从制度上、经费上予以保证,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能真正走上企业一线,接受实际锻炼。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骨干教师自行到本地大中型企业参加实践,并通过科学的评介体系予以考评测量。
  职业教育能否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命力和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大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师的培养上下功夫,以此次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为契机,探索一条学校与企业、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新路子。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呼吁社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承担起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责任,并从政策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
  
  参加培训的教师应端正学习态度,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
  
  从首次参加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学员来看,大多数人是抱着较高的期望、以积极的态度来参加培训。正如有的教师在培训网站上所说:“我们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忙碌于教学,充电学习的机会太少了,认真反思总结整理的时间也很少。现在国家花钱对我们进行培训,我们要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培训期间,有些学员克服了家庭和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坚持学习。例如,在我校培训学员中,有个教师家中突遇火灾,损失严重,仅请了两天假赶回去匆匆料理一下,就回来继续参加学习。有的女教师体质不好,生活也不习惯,但对生活条件从无怨言,仍坚持参加培训学习。这些情况令人感动。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学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骨干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许多教师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难保证,一学期下来筋疲力尽,希望在假期中身心得到放松休息。所以,有的学员并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精力认真参加此次培训,而是把培训看成学校给予的一种奖励。有些教师抱着旅游休闲的心态前来报到,所以过分计较膳宿条件和旅游等娱乐活动的安排;有的教师将家属一起带来,没有时间集中精力参加学习,而是陪家属旅游购物;有的教师多次请假回去参加其所在学校组织的旅游、出国考察或其他活动,缺课很多。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必须严肃纪律,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杜绝以上现象的出现。我们的培训基地应该精心设计培训方案,配备过硬的师资和良好的培训设施,认真做好培训各环节的工作。对于培训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应勇于承担责任,同时,也不能一味迁就学员。要防止个别培训点不注重教学和实践质量,培训走过场的现象,也要改变对学员放任不管的不负责任态度,真正使国家花费大量物力、财力实施的国家级培训收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对去年暑假首次组织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就培训目标、课程体系、培训方式、考核机制等问题重新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探讨。诚如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网站上所说:“希望以后的培训针对性更强一些,体现以学员为主,以基层教育的需要为主,以职教未来的发展为方向,让学员的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笔者毫不怀疑:有国家主管部门的决心和经费保证,有广大中职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自我素质的迫切愿望,有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全国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一定会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
  周力(1956—)男,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赵荣开(1951—),男,浙江舟山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