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博客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建议

作者:邹建勇




  摘要:分析了博客的产生、发展及其兴盛原因,阐述了参与博客的主要方式及特点,详细论述了博客在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对大学生博客的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博客;大学生;影响
  
  博客的兴起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它的形式和内涵与现代人生活有众多不谋而合之处,已经成为网民特别是大学生利用网络表述生活和思想的重要形式。
  
  博客的产生、发展及兴盛原因
  
  (一)博客的产生和发展
  “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简称,就是在网络上的流水记录,或者简称网络日志。其实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帖子都按照日期排列。博客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对其他网站的链接、评论,有关公司、个人的新闻,以及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小说。许多博客只是记录个人见闻及思想,还有一些博客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在网络上发展博客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在最近短短几年里,博客已经十分流行。博客的出现,标志着继“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网络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网络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由于博客倡导的是“开放、共享、自由”精神以及博客网站的“低门槛”,吸引了大量网民参与。大学生也纷纷在不同网站中注册、建立自己的博客。
  (二)博客兴盛的原因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继承和显示了网络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既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对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形成挑战;又代表着个人知识过滤与积累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为组织沟通和社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博客兴盛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有利于深入思考BBS和QQ一直是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便捷工具,而在博客出现以后,一种更加“精神”的交流方式出现了。QQ和MSN强调的是即时交流,而博客和BBS一样,交流不是即时的,因此交流对象就相对更加广泛。但和BBS的芜杂繁复相比,博客记录个人的思想、行为,以日志的形式排列,有利于梳理个人的思绪,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与BBS论坛和个人主页相比,博客可以不受论坛版主的制约,自由表达所闻所思,也不需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网页制作技术,只要注册即可“开博”,将“最具个人化的内容,用最具公众性的形式表达出来。
  有利于表达个人内心世界当今的大学生心理特征非常明显,主要是由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使得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后期。“心理断乳期”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而成为独立人的过程。青年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上的逐渐丰富,可能因个体需要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那种急于寻求精神上的独立和摆脱对他人依赖的情绪十分强烈。据一项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的“你为什么写博客”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博客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出演一个个不同的自己,隆重而且自恋。我们的文字最终是写给自己看的,那些喝彩到最后只能是一个陪衬,文字是一个载体,我们通过她向心灵相通的人来表达自己,求得共鸣,而懂得我们的只有那些文字。”“写博客的朋友,大多是思想很优秀、视野很开阔的青年。他们富有才华,富有见地,对生活、对知识、对现实、对美学,都有丰富的内省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有利于保存有价值的文化和网络资料很多大学生选择博客不仅仅是为了倾诉。许多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建立了比较专业的资料库。比如有的大学生对飞机模型特别感兴趣,就在博客写入搜集的各种飞机的图片和介绍,并链接了和飞机有关的其他博客;有的大学生开设就业博客,专门交流就业方面的心得体会;有的大学生开设了以心理咨询为目的的博客,受到学生的青睐和关注;有的大学生开设了以科技创新为目的的“电子工程师摇篮”博客,专门交流参加科技创新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和收获。
  有利于社会评价和寻求支持在中国,个人博客借助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站的转载、链接,影响力迅速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10个网民中就有3个用过博客,其中偶尔使用者占16%,有时使用者占9%,经常使用者占3%,长期使用的占1%。目前博客使用人数仍在快速增长中,博客用户年市场增长率保持在200%以上。博客自身的影响力有限,可一旦借助外力传播,其影响力将得到数以亿万倍的放大。如果外力对博客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将会导致不良信息核裂变式的散播。博客网董事长方兴东认为:“博客带来的将是一场影响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将成为未来人们传播思想、沟通交流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博客的推陈出新,博客也将从文字服务拓展到多媒体;博客服务从提供写作、展示、引用,发展到外部信息的订阅管理,博客搜索功能,提供社区服务等;博客媒介也将从网络扩展到手机、印刷、出版、电台等各个媒介渠道。目前,手机上的移动博客、博客出版业的个人博客电子杂志等都已推出,而以音频为主的播客则正开始改变电台服务形态。
  
  博客在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
  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日渐庞大的博客群体主要是以18~35岁年轻知识阶层为主体,近一半的博客用户具有大学学历,其中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比例最大。所以有必要分析博客在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方面
  有利于大学生冷静地思考现实问题博客一般都是记下每天的所思、所行。不同于传统的日记,博客需要通过网络公布于众。所以写博客就要对事情进行冷静思考。而以往的即时聊天工具QQ和网络论坛BBS等网络交流形式,一般都是即时和即兴的,缺乏冷静思考,情绪化的文字较多。博客有利于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浮躁的网络形态中走出来,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
  有利于系统地有选择地学习先进的思想成果和专业知识许多大学生根据专业兴趣建立博客群,经常与志同道合的网民交流,系统地有选择地学习先进的思想成果和专业知识,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有利于全面地、客观地总结自己、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博客除了网络日志的功能,还有留言功能。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记下每天的所思、所行,阅读者就可以留言进行评论,好的方面会得到鼓励,偏颇或不正确的地方也会被指出来,有利于全面地、客观地总结自己、认识自己、修正自己。有的大学生习惯在心情不佳的时候点击观看博客,在别人的心情驿站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分享别人生活的同时,也分享到感悟和经验。也有一些经常留言的大学生表示,他们觉得彼此陌生的网络环境反而更能让人与人之间真诚地面对。
  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大学生一般敢于在自己的博客里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将每天的喜怒哀乐都表达出来。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博客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获得面对面交谈所不能了解的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消极方面
  更加注重个人独立而忽视社会交往经常上博客的大学生会觉得网络环境反而比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真诚,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虚伪现象感到厌恶。这样他们就会逐渐注重网络虚拟世界的个人交往,而忽视社会交往,和周围同学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常常与博客“同学”聊天,却很少与身边的同学交流。
  “新”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撰写博客的人中有少部分是所谓的“新新人类”,他们一些诸如我行我素、愤世嫉俗、颠覆传统等“新”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很容易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少数大学生会崇尚甚至模仿他们的行为,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
  低俗博客的思想侵蚀一些博客内容低俗,会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麻烦。
  对大学生博客正确引导的建议
  随着网络发展的深化,博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数字时代的新时尚,大学生成为博客的主体和欣赏者。博客的精神是自由表达、开放宽容、个性张扬和敬业精神。许多大学生通过博客记录生活、整理思想,与素不相识的读者分享和交流思考的喜悦。博客对于大学生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正如前文论述,博客是一把双刃剑,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博客。
  倡导先进博客,使更多大学生的博客能够健康成长近年来,一些具有强大博客功能的门户网站,为了吸引网民,发挥示范作用,推出了名人博客。名人博客对博客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间一些名人的“坏脾气”也在博客中暴露无遗。人们逐渐认识到,名人不等于名博客,真正的博客经典,其实在“草根”当中。因此,政府主体部门应出面推出一批“民间首肯,官方认可”的优秀博客,在全社会示范和宣传,以推动博客文化的健康发展。
  开展民间优秀博客大赛请大学生推荐民间博客,从中选出公认的优秀博客,推出一批示范博客。如将高校传统的征文大赛,改造成博客文学大赛,使传统文学与博客功能相结合,增强文学的陶冶情操和提高修养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报刊为优秀博客文章开辟发表的“田地”,打通网络和纸介传媒的障碍,赢得更多的受众传统媒体的转载,使博客影响力大增。许多博客写手都谈到,最初并没想到博客还有“影响舆论”的威力,后来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一些仅限于“自娱自乐”的博客进入公众视野,影响力陡然增强。
  在高校开设网络或博客创作的选修课,从技术层面和写作层面提高大学生创作博客的整体水平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应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博客的正面引导,开设网络或博客创作的选修课,选择一些优秀博客让他们欣赏。
  作者简介:
  邹建勇(1972—),男,江西南昌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