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教师行动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

作者:王 猛




  摘要: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者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是通过研究改进、变革教学实践,可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行动研究已经与课程改革、学校教学革新、教师专业成长等结合在一起,成为引导学校教育革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的必要性、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加以阐述。
  关键词:教师行动研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200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江苏省教育厅于2005年底启动了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要求积极推行职业教育体制创新,以利于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实施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的关键是创设与生产实践相似的情境。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区域性发展严重不平衡,无论数量或质量均无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因此,只有通过教师行动研究,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充分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设备利用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需要教师行动研究
  
  从广义上看,课程开发由课程编制(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构建、课程内容的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组成;从狭义上看,课程开发仅止于课程编制。本文所涉及的课程开发是指在实施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的前提下,以专业课程为主,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的行动研究。
  课程行动研究是由课程教学情境的参与者在一定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是教师尝试改进自身教学,并通过教学实际检验教育基本假设之价值性与可行性的行动;是运用课程基本研究、应用研究的结果解决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实际问题的研究;是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并建构理论的教育活动。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指导方案仍然是以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指导方案为主要依据。该方案涉及的课程较多地照顾了全国范围内的适用性,但不能较好地反映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相对于地方经济的就业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各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江苏省自1996年起,开展了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加大了专业设备硬件建设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课程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专业课程仍采用以学科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知识的实用性与实践技能,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专业课程结构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将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含实践课),课程开设的顺序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人为地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隔离,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却忽略了技术的独立性,导致学校的课程目标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总课时与课时比例、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时间未能完全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
  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需要以一定的情境为前提,不同职业的情境设置不同,不同地区的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不同,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境不同,不同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构也不同。由此可知,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开发需要专业教师行动研究,要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的课程模式,开发综合化、项目化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使校本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起来。
  
  课程开发过程就是教师行动研究过程
  
  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智慧技能)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很强的岗位针对性与适应性。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本质上不是改良,而是革命,需要借鉴CBE、“双元制”和MES等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模式,课程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
  市场调研,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才能明确专业人才的规格。此过程的主体是学校的专业教师。首先,要集体研讨,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如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等)并制定调查表;其次,要深入企业,对企业的人事负责人、企业老总、技术骨干等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再次,要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整个调查活动既是职业学校人才规格确定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理解专业定位的过程。
  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是借鉴加拿大能力本位模块(CBE)的DACUM表,参照职业资格鉴定部门颁发的职业上岗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剖析从事这些岗位(群)工作所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的过程。此过程的主体虽然是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他们将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表,但专业教师的列席参与将有利于加深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另外,企业专家制定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本性角度来看,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专业发展的快速性与教育成果的滞后性来看,会存在一定的过时性,需要专业教师适当补充与扩展。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在专家制定的DACUM表的基础上,专业教师采用借鉴、简化、抽象、综合等研究方法,最后形成了专业公共部分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机械加工专门化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和设备维修专门化的职业能力分析表。
  课程分析,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分析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源头问题,而课程分析则是将工作任务转换成课程设置的关键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课程专家的作用是主导性的,专业教师的作用是主体性的,而行业专家的作用是评判性的。专业教师要学习课程专家先进的课程理念,结合专业能力分析表,形成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说明等在内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教师在专家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查阅资料、调查归纳等多种方式,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宏观政策和学校有关规定的指导下,借鉴教育部制定的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的中、高职《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思路和上海课程改革的经验,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进行“三段式”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三以一化”的行动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图中公共核心课程所对应的是:该专业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该专业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包括以核心综合课程形式为主的机械识图与CAD技术基础(将原学科体系中的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合理地综合化)及以核心项目课程形式为主的机械产品拆装与制造基础、电路安装与调试基础、气动与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针对该专业所涉及的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的状况、师资条件以及常州地区机电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着眼于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如机械加工(包括数控加工)专门化方向,由核心项目课程普通机械加工技术模块和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模块及综合岗位实践训练模块等组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