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科学发展观与高职教育的“三个调整”及“四化”体系

作者:金泽龙




  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础以及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研究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进行三个方面的主动调整,采取走“四化”道路的对策,必将对广东省的高职教育乃至全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高职教育;困境;“四化”;体系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审议并批转颁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尤其在职业教育方面,《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使城乡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纲要》还提出高职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要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实施学分制和选修制。《纲要》还要求营造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追求内涵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在国务院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职教育发展和提高质量的政策,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正在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启动后,高职教育的总体特征呈现出两大明显转变,即从量态扩张转向质态提升,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建设。
  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在校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上,更体现在整体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及实训条件的提高上。据统计,目前广东省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办学规模,一些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广东省高职院校无论在校园环境、实训条件等“硬件”方面,还是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办学及师资水平等“软件”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1992年广东省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筹建开始,在短短的15年间,广东省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已超过70所,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10年前,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还非常艰难。广东省的高职院校数量12年间增长了约4倍,高职高专招生数占高校招生总数的比例已有数年超过50%。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广东省将把产业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打造成全国职业教育的重镇”。“珠三角”地区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就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随着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新的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从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及培养高质量人才等方面来看,高职教育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教”与“学”有些脱节。另外,国家新一轮的经济调控措施必将推动各地加快以新型工业、高科技产业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新增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将加快向质的提升转变,高职教育面临以质的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普通高校的高速扩招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各类、各行业的高职院校大多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办学观念陈旧,体制机制僵化。一些学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国际高职教育的最新发展,又不了解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趋势,并且缺乏服务意识,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忽视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动关系。二是管理粗放,不讲绩效,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少学校或占地很大,但没有房子;或房子很多,但没有设备;或设备很多,但很少使用。办学绩效的监控与考评缺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无法持续发展。三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高职特色。高职教育的使命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生产线上有独特的岗位,既不同于工程师,也不同于操作工,往往要担任班组长、生产线长、领班、技术员,既要会熟练操作,又要有一定的沟通、协调与管理生产现场的能力。现在的高职教育经常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或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或成为中职教育的“发面馒头”。
  面对发展的新环境与出现的新问题,高职教育要持续贯彻大力发展的方针,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内涵发展的和谐水平。笔者认为,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种种困惑,应未雨绸缪地进行三个方面的主动调整。
  首先,要注重高职教育市场结构的调整。鉴于当前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状况,应通过有序的跨地区统筹招生,构建跨地区的高职教育生源市场。要通过合理的成本分担,解决东南部地区培训成本较高及西部学生承担能力较低的差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在省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头,构建开放的高职教育生源市场体系,建立将西部地区生源向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输送的桥梁和纽带。二是通过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合作,共同建立地区性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心,以就业拉动外地和本地生源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三是通过财政经费补贴、社会性扶贫助学、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等形式,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经费资助渠道,实现成本分担,减轻学习者的学习成本负担,吸引外地和本地生源就读高职院校。
  其次,要注重高职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广东省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省高职教育以体制创新为着力点,通过共建、共享、共创等新途径,探索与新型工业、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集约化发展方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集群式发展,即一批学校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共同建设,依据开放式办学与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将高职教育的资源要素集成起来,多所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形成高职教育发展的集聚高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集群式发展已经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亮点。第二种是集团式发展,即以一两所高职院校为龙头,以若干所专业相关的高职院校为主体,通过企业的广泛参与,形成跨地区联动的集团式发展。截至2006年底,广东省已经融合了七十余所高职院校与千余家企业,各个专业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共谋发展。第三种是集合式发展,即成立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及研究会,组织全省办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部分高职院校及上百所省部级重点中专、民办中职建立分会,在高职骨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整体统筹运行下,形成集合式发展。以上三种发展模式的本质内涵是通过集成创新,整合教育资源。
  再次,要注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学习者的就业能力。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必须科学地设置专业,实现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广东省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专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十分注重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八个环节整体发展的专业建设模式,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构建新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着力于形成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教学体系,将生产方式物化到教学环节中,改变了现行教学体系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传统,重构了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按照提高学习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探索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