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船体装配》实训课程的优化设计与实施

作者:咸 屹




  摘要:在实训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船舶实际生产中装配方面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除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强化实训环节。因此,在学生学完专业课《船体修造与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船体装配》实训课。在实训中,我们根据船舶专业课程特点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确定了一种融基本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模块式实训模式。其具体能力模块如图1所示。
  
  图1《船体装配》模块式实训模式
  《船体装配》课程的内容按性质可分为船体放样和船体加工装配两大部分。涉及知识较多,如《机械制图》、《船体制图》、《船体结构》、《船舶原理》等。要学好这些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体会,还需在实训教学中理解。下面以完成某散货船的一个分段为例,说明《船体装配》实训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识读图纸,在实训中,理解理论知识和有关规定本次实训课是以图纸为基础,根据图纸要求装配成某一分段的模型。因此,识读图纸是关键,也是实训的第一步骤。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船体制图》的基础知识,理解和记忆船体制图的一般规定。涉及的标准有《GB4476-84金属船体制图标准》、《CB/T253-1999金属船体构件理论线》、《CB/T860-1995船舶焊缝符号》等。其中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GB4476-84金属船体制图标准》中对船体图样的规定和采用的图线形式及应用范围,它与机械制图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根据图纸,我们可将底部分段分为板材和结构件两部分,结构件又可分为纵向构件和横向构件两部分。通过识读图纸,我们对船底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从图上标注的尺寸,也确定了构件的大小。从而可以确定一份构件的下料清单(见下表)。
  
  分解图纸,在实训中,体验生产流程本次实训的目的除了要锻炼学生识读图的基本能力外,还要让学生在模拟生产中体会船舶建造工艺程序,并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从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实际的钢船常规建造工艺程序如图2所示。此次装配,由于只是模拟装配某个分段,且采用的材料为马粪纸,因此我们只是模拟了前面一部分的流程,具体工艺程序如图3所示。在识读图纸后,我们首先对分段的构件进行比例放样,绘制出各零件的草图(如图4),结合下料清单提供给下一步进行号料。
  
  
  图4零件草图
  接着在马粪纸上套料和下料,利用剪刀或美工刀将零件切割下来,有的还要开孔,这就是号料和边缘加工过程。最后将各零件进行装配组合,利用《船体修造与工艺》的部件装焊和分段装焊的理论知识,采用分离装配法、放射装配法或插入装配法(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进行底部分段的装配,完成分段模型(见图5)。
  
  图5分段模型
  模拟装配,在实训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本次实训是在一定情境下模拟一部分造船生产的过程,采用的材料、工艺、方法与实际的造船过程有所不同,但流程和原则不变。这就需要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处理,达到既体验了造船过程又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双重教学效果。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实训中我们采用了分组的方法,一个小组四个人,共同完成任务。因此,通过本次实训,学生不仅巩固了基本操作能力,提升了专业应用能力,还培养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提高实训效果经过实践, 我们认为要想使实训取得好的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1)教师和设备要满足实训要求。实训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素质,与实训配套的设备应起点高、定位新、技术含量高。(2)可操作性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模式必须具备可操作性。例如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时,由教师模拟车间主任,学生在班组长领导下,从进入车间领料、放样、号料、加工、装配等各个环节完全按企业生产模式进行,一切过程易操作,收效大。(3)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工学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走生产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是以产养学、以学促产的有效途经。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办好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管理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经。(4)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实践证明,经过本次模拟装配实训,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作者简介:
  咸屹(1970—),女,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船舶工程。
  (本栏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