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的原则

作者:陈慰萍 王健民




  摘要:简要讨论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活动的因素,并基于这些因素讨论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应遵守的几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原则
  
  实训课程评价的原则是指在评价体系建立和实施等活动过程中应遵守的准则。它是指导评价活动的一般规范,也是提高评价效率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实训课程评价活动中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价值观。由于评价是人的活动,实训课程评价受评价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二是功用性。教育是为社会、为人服务的,它的存在必然有其目的与功用。实训课程评价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考虑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要求,必须考虑社会个体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要求。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实训课程评价时,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公平地对被评对象进行评价,不能掺杂个人情感、主观臆断。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可信性和可比性,就要看实训课程评价的实施是否遵循了科学性原则。
  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守教育基本规律,而不是凭领导的主观意见和喜好来确定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由于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有一定的制约,因此,在建立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要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到高职阶段的学生多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也喜欢实际操作,同时也开始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而不盲从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评价指标的制定要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训课程评价内容和范畴应是准确的首先是评价内容与范畴本身的准确性,即各项评价指标要紧紧围绕实训课程的目标来展开,评价指标有轻重、主次之分。其次,评价指标的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再次,评价内容没有重叠或冲突。
  实训课程评价的实施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其评价结果受评价者的价值观影响,也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有效开展课程评价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实训课程评价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思想。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公平、公正地开展实训课程评价活动。因此,这就要求评价者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坚持公正的立场,不徇私情,不持偏见,对所有被评对象一视同仁。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应明确地为实训课程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应依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建立高职教育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引导实训课程的建设,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实训课程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课程评价的建立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为出发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条明确指出:“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同时,在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部分,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要坚持的方向。
  课程评价要与现阶段课程发展方向要求相结合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根据这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应改变以往模仿普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的做法。应建立充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促进课程建设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院校课程执行状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形成不断创新的课程建设机制。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指从国家政策方针出发,从高职院校实际工作情况出发,在制定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实施实训课程评价等环节中,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使评价目标可行,使评价工作可行。
  对评价对象提出的要求与标准符合“最近发展区”思想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从被评对象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出发,对被评对象提出的标准和目标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轻易可以达成。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在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值得借鉴。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个思想,我们有理由认为实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也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建设现状;另一种则是在政策扶持、经济发展和众人努力的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是实训课程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实训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实训课程的这两种水平,引导实训课程快速发展。
  评价方法要简便易行,具有经济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虽然我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量少仍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因此在建立高职教育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教学效益、社会效益,也要考虑教学的人力成本、物资设备消耗与经费投入,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些评价方法虽然简单粗糙,一些评价技术虽然好学易懂,但却能满足我们的使用要求,那么这些方法和技术就是可行的。
  评价指标必须直接可测可操作性原则的另一方面含义就是指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末级指标必须是直接可测的,也就是说末级指标必须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现象或行为。对于那些不可测指标要继续进行分解或不予采用。比如说“教学手段”这一项目本身是不可直接测量的,因此还需要继续往下分解成“多媒体使用率、网络资源利用率”等项目。以机械类实训课程中的环境建设为例。环境建设这一指标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它的可操作性很弱,在评价过程中,让人难以把握其标准。但这一指标是实训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对这一指标进一步细分,分解成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同样,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包含的内容仍比较广泛,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还应当分别对他们进行细分。具体操作见下表。
  评价指标细分示例表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实施实训课程评价,保证最后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的可比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对于实训课程建设中共性的评价高职实训课程间的共性,即实训课程间的共同点和普遍性,是实训课程评价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评价实训课程间的共性是实训课程评价的主要任务之一,其目的是要通过分析、比较,使各高职院校在了解自身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更快地发展。
  个性高职实训课程间的个性,即实训课程间的差异性与不同点,是实训课程评价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高职实训课程的个性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谨慎对待实训课程的创新与个性有助于引导实训课程的建设,也有助于实训课程评价本身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实训课程个性应采取正确的评价态度,既不可不评,也不能乱评。
  以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训课的开课情况为例,每个院校实训课要开课,这是共性,而各个院校间开课情况又会因为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是个性。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对开课情况进行评价。由于开课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效果,开课率过低,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缺少锻炼的机会而不能形成熟练的岗位技能。因此,在评价开课率时,可以用最低开课率进行评价和比较。而各高职院校如何开课、何时开课、何地开课则可以灵活自由组织、不拘一格。对于那些有特色的开课形式,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来,一方面可以激励实训课程积极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其他院校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8-49.
  作者简介:
  陈慰萍(1979—),女,广西陆川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机械学。
  王健民(1947—),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学、职业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