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作者:邱清辉




  摘要: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采用阶梯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阶梯;螺旋式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那么,如何建立一个科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呢?那就应该把它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原来本科教育转变为高职教育,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转变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从学科型教育转变为技术应用型教育。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性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职业培训有本质的不同。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知识面较宽,具有较强的职业转换能力的人才。职业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需求量大的、能立即上岗的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目标与规格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才能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应用范围广、知识面宽的计算机专业特性当前,计算机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工具,但计算机知识瞬息万变,从硬件技术的层出不穷,到软件技术的推陈出新,使得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也必须更新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从原来军事、科学等高端科技领域进入各行各业。计算机教育也从大学课堂走向中小学课堂。计算机应用专业也从单纯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发展到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甚至物流等应用方向。
  鉴于以上两个特性,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课程体系就应该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置,对计算机应用进行细分,对计算机学科知识进行筛选。例如,可以将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细分为软硬件维护、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图形图像、CAD等等,然后摸清其对应的职业岗位,了解其对人才的要求,再根据应用模块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素设置相应的教学单元。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专业课程体系的能力模块划分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我院最早的专业之一。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调研,从2005级开始将专业应用重点定位为网络方向,培养网络技术方面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细分,网络方向的能力模块主要对应计算机基本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站综合开发三个模块。根据对应的能力要素和相应教学单元对各个模块进行分解,如表1所示。其中计算机基本应用模块作为基础,为后续能力模块和教学单元提供一个基础平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模块主要体现在网络工程的组建、安装和调试以及网络管理、维护等。计算机网站综合开发模块则包括了网页的制作与设计、网站的开发与维护等。
  表1 专业能力模块、能力要素及相应教学单元
  
  阶梯式与螺旋式相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在明确能力模块、能力要素以及相应的教学单元之后,应将整个教学单元构成一个体系。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应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用阶梯与螺旋式上升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整个教学体系。阶梯式课程体系是从基础到专业,从宽泛到精简,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课程体系能做到循序渐进,也是许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之一。而螺旋式上升法则改变过去的“三段论”的方式,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并不断地交替进行,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思维。尤其在高职教育中,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不断加强实践训练。因此,专业重点课程可以运用阶梯式上升的方法安排(如表2)。这些专业重点课程以网络系统集成和网站综合开发为两大主线,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后衔接关系。而专业辅助课程则可以运用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安排(如表3)。这些专业辅助课程都围绕着专业重点课程来开设,一方面为专业重点课程作铺垫,另一方面又在强化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学。专业辅助课程与专业重点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分散与集中方式不断交替来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又互相补充、照应。这样整个课程体系形成链式结构,环环相扣,并具有一定的阶梯,同时课程中又有一定交叉,互相影响,螺旋式上升。其中第一、二学期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应用模块,同时为后续网络课程奠定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第三至第五学期课程则重点放在网络系统集成、网站综合开发两大模块上。
  
  
  完善课程体系的几个要素
  
  教学大纲制定课程体系是对专业一个整体、全面的指导,而教学大纲则是对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课程进一步分解,详细说明课程的地位、课程内容的取舍以及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例如,在表3中,第一学期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和第二学期《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都属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它们之间就存在安排顺序问题,同时还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在表3中,第三学期的《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和《局域网组建实训》课程则存在内容交叉的问题,在很多教材中都会涉及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以上问题必须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详细说明。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高职教育有地域和行业特性,各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也就各不相同,同一专业其侧重点不尽相同,实验实训设备也有所不同,很难形成比较统一的教材。因此,教材尤其是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应立足于学院实际。例如,在《计算机组网技术》课程教学中,我院采用了锐捷网络设备的实训室构建方案,而大部分教材采用思科网络设备,这样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因此,我们结合实训室的条件编写了实验指导校本教材。
  师资建设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直接影响课程体系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高职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网络工程、网站建设等课程就必须安排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例如,在《网页制作与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可运用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实训室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目前我院已经改建了网络实训室,采用了全新的锐捷网络设备方案,为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技能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课程考核教学教法的多样性决定了课程考核的灵活性,应改变传统的理论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直接由学生完成作品来评定学生成绩;案例教学法则可以由学生完成相应的论文报告来评定成绩。理论考核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如试题类型的多样化等。严格的、合理的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教学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要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注重专业的特性,尤其要考虑地域和行业特征,注重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万世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作者简介:
  邱清辉(1978—),男,江西会昌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