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陈伟梅




  摘要:针对目前会计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探讨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教学法;会计教学;探讨
  
  传统的会计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呆板的公式化教学模式,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会计教学的需要。为改变教师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使整个教学更具实践性和实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会计专业教学应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中决定采用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大脑风暴法、张贴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根据会计专业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引导课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较适合会计专业的教学。下面就这三种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运用引导课文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提炼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并由此建立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会计教学中应用引导课文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觉性,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具体过程是:(1)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自学,解决问题;(3)教师指导、答疑和小结;(4)自我检查评估。例如“《企业财务会计》“原材料购入”的教学,该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购入材料时的分录编制,分录既包括了账户的运用,又包括了入账价值的计算确定,教材内容繁多,如果照本宣科,全篇讲解,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听得乏味。为此,可运用引导课文教学法,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外购材料的成本由几部分组成?(2)购进材料有几种结算方式?(3)材料的到达与价款支付是否同步?会出现几种情况?(4)总结材料购进的“分录公式”。前半节课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认真看书,思考和解决问题;后半节课集体答疑,引出购入材料时的会计分录公式、借方记购入材料的成本及进项税额等教学内容。
  《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每年参加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以了解不断改革变化的会计制度及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运用引导课文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必将终身受用。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的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会计教学上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会计的书本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它的教学目的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理论教学局限性。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不注重学生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注重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会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通过分析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会计等式”中“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这样设计:(1)给出案例:某公司要创办下属原料工厂,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首先公司要有资金,资金可以自己投入或其他单位、个人或外商投入;若不足也可向外界金融机构借入。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可知资金来源的两条途径:一是投资者投入→形成所有者权益;二是向债权人借入→形成债权人权益(即负债)。(3)启发思考:公司筹足了资金后如何运用?(4)学生讨论:公司要用筹集的资金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原材料等。(5)教师概括与总结:公司用这些资金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原材料等是一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最终形成企业的资产。从而得到下面的结论: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学生充分理解了“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这一知识难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不仅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模拟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模拟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理解,特别是对行业特有规范的理解,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掌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胜任会计实际工作,达到以上目的必须有一定量的实践做基础。财会专业有其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实习场所主要是企业,而一般的企业又不可能接受一个班或一个大组的学生同时实习,学校限于条件,也不可能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的学生实习基地。因此,会计实践操作课应该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
  如在《基础会计》中,“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刚接触,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可进行会计模拟实习,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原始凭证,提供实用的表格、账簿,便于编制、登记,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汇总与装订,账簿的设置、登记、对账和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程序。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习的结合,学生学会了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对账、结账、查账、更正错账以及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对所学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核算操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感性认识,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运用模拟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掌握技术方法,培养学生从事企业各会计岗位专题核算的技能。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会创新,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会计教学中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J].会计研究,2000,(9).
  作者简介:
  陈伟梅(1973—),女,广西玉林市技工学校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