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师德素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作者:汤国明 刘东菊




  摘要:师德素质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师德素质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探索师德建设的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德;师德素质;大学生;道德人格
  
  师德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道德人格是表明一个人整体道德素质与道德面貌的概念,标志着人的道德责任、道德标准和文明行为的水平与层次。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的道德人格要求教师注重师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道德人格反映了教师的自我道德要求,是教师责任感和敬业态度的具体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高等教育虽然要侧重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但如果忽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教育出来的可能是“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因此,塑造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大学生,应重视大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道德人格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为青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丰富了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一切都给青年人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成才观的调查中,向往权力、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舒适是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的选择。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是更注重大学生遵纪守法的品格以及勇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教育的全部使命,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智力与生存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加强学生的公德心、爱心、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人格培养。
  学生进入高校后,通过接受教师各方面的教育,特别是通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学习做人,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能力、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此,高等学校要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就要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只有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自觉垂范,才能在大学生学识、品德和人格的塑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师德素质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
  
  (一)良好的师德素质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基础
  知识广博、业务精湛,是大学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对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可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推己及人,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尚的师德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事业追求的境界。教师在这一境界中,把教育工作视为一生执著的追求,其工作动机是强烈的教育信仰与教育爱,其教育行为表现为忘我的工作,沉浸于专业的发展中、沉浸在教书育人之中、沉浸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之中。正是这种强烈深沉的情感状态,指导教师矢志不渝地履行自己认同的教育行为,不仅通过教学呈现出教师的专业水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敬业精神,而且学生通过教师教学中渗透的育人思想,可以实现思想与境界的升华。学生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记等,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目前在高校中,能够达到这种师德境界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少。不能获得具有如此师德境界的教师的教育影响,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损失。
  (二)师德缺失制约了大学生人格成长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教书育人。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存在着职责分明的两支队伍,一支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队伍,一支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负责传授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让学生学到本学科的知识,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政工干部的事,与自己无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管传授学科知识,按教学进度教学,学期结束时让学生通过学科考试获得相应的学分,教师也就完成了本职工作。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是做学问的,做学问应不问政治,花时间与学生交流、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多管闲事、不务正业。教师漠视育人职责的态度无形中对大学生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及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与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在利益多样化的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使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意识,等价交换原则滥用,奉行实用主义,追求物质利益,放弃了人民教师的理想追求。对教学往往是将教学课件放一遍完事,对课堂秩序不管不问。考试前给学生划定范围,或泄露考题,获得师生认可的“双赢”。教师重个人价值、轻本职工作,对学生漠不关心及对学生要求松懈的行为,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这种状况反映了大学教师胸中有书、目中无人的现实。大学师生关系的淡漠是目前的普遍现象,许多大学生得不到教师直接的、主动的人生指导,不仅无助于学生专业学习的进步,而且教师的功利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提升师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一)重视教师道德自律建设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人格境界。教师的道德自律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既包含教师道德自律的主观成分,也包括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成分。自律就是能够自觉地、自愿地、主动地限制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始终如一地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也就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中强调的“慎独”境界。慎独是教师对自己道德动机和行为的一种自我控制,是教师道德达到一定高度的表现。提高教师慎独的道德修养,就是倡导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按照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对领导、对同事、对学生、对家长,无论是在学校、在社会,都应以相同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教师道德品质日臻完善,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必将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道德自律是对自我的道德立法,但这种自我立法不是限制自身的自由,而是主体在对外在客观必然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接受、遵循的基础上生成的,并依此对自己进行限制,使主体不再为欲望和冲动所主宰,而是自己主宰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实际上是最高境界的自由。
  由于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合理性之后的自我约束,所以更多地表现为主体的意志和心理活动。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道德自律,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师道德。教师具有道德自律的品质,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二)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
  教师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与文化气质的道德,一个缺乏广博的知识与事业心的教师是不会有多少道德影响力的,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定是乏力的。教师作为人类科学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要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争做终身学习的楷模,更要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师德的魅力主要是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历代教育家提倡的传道授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也是教师良好人格品质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是莘莘学子可靠的人生引路人。学生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正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作用,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的学识和方法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此,应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性格培养、心灵塑造结合起来,做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特别是高校教师更要切实担负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责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带来的新观念、新事物,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信念坚定、专业精湛,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与顽强品质的优秀人才,从而成功地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促进大学生素质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彬,陈东.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2]黄正刚.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
  [3]郑廷坤.论道德自律及其培养途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3).
  作者简介:
  汤国明(1964—),男,广东新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与编码。
  刘东菊(1963—),女,天津市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