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加强民办高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董 萍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民办高职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管理队伍建设的严重滞后,客观上制约了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这是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是适应教育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是推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民办高职教育要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还需要一流的管理队伍。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到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目前民办高职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民办
  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民办教育包括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2005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与此同时,我国的民办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民办教育作了统计,2005年全国共有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在内的民办高校252所,在校生105.17万人。民办高职教育在增加教育投入、培养人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应看到民办高职院校存在诸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科研管理等学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民办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管理队伍建设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队伍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管理力量,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管理队伍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综合竞争力。管理队伍同师资队伍构成了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双翼。然而,在民办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管理队伍建设常常被民办高职院校忽略,从而导致民办高职教育管理队伍素质较低、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效能不高,严重制约了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是民办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适应教育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为赢利。但随着教育全球化和教育投资主体的变化,教育逐渐被推向市场,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向政府、学校、市场和社会共同构成的系统转变,逐渐强调学校与市场、社会的联系,扩大了竞争范围。民办高职教育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虽然在很多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同样受到市场的制约和调节。它们在生源、师资、科研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也在筹资和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着竞争。民办高职院校在教育市场竞争环境中必须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随着民办高职教育日益市场化、国际化,民办高职院校对管理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开始重视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工作。同时,“管理出效益”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民办高职教育只有重视对管理者进行管理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办学效益提高,实现管理现代化、向管理要效益、凭管理求生存,从而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迫切要求
  加强民办高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民办高职院校多数是在市场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没有非常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制度,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民办高职院校首先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机构,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机构改革时,教育管理必须坚持科学管理、统一管理、精干实效等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管理人员结构和理顺干部管理体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随着机构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但管理工作本身却是薄弱环节,管理水平也亟需提高。管理是科学,也是生产力。一流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要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管理队伍在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使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发生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高等教育有绝对的管理权力,各高校办学自主权很少,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简单统一,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自主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职院校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等发生了变化,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更加科学、规范,管理工作更加复杂,这也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才能适应管理模式的改变。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推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教育现代化问题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以协调组织内部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和一般性的现代化管理问题一样,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核心也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哈佛大学教授亚历克斯·英克尔斯(Alex Inkles)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美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管理者首先要现代化,具备现代管理者应有的素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的教育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建立。然而,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员绝大多数比较熟悉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素质教育的管理方式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因此,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民办高职教育的管理队伍是科学组织和配置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管理,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民办高职教育的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民办高职教育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获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才能实现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晨蕾,胡剑峰.论民办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6):105-107.
  [2]朱振林.全面系统地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20-21.
  [3]邵勤.简论加强高校成教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6,(8):44-45.
  作者简介:
  董萍(1982—),女,山东青岛人,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山东大学2007级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民办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