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作者:余晓华




  摘要:建立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养体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及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教师示范为表率,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实践教学为途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关键词:高职人才;高职教育;职业精神
  
  培养高职人才职业精神
  是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精神所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里面蕴藏着的是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谈到职业精神,人们也许会直观地想到医务人员的“救死扶伤”,想到教师的“甘为红烛”,想到“人无诚信而不立,企业无诚信而不长”……各行各业都呼唤具有职业精神的从业者,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职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主要任务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据此提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着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将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提到重要位置上,其目的是在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就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所需的自我学习、与他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在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民族精神。
  
  培养高职人才职业精神的途径
  
  (一)以素质教育为重点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这远不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围绕就业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学生就业没有学历的优势,只有技术与技能的相对优势。高职人才走上社会后,往往工作在基层而心不在基层,瞧不起基层工作,因而影响了其技术与技能的正常发挥与事业发展。因此,素质教育首先应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职业价值观。要帮助学生制定素质拓展计划,开设一些人文类、生理心理类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设定学分并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修课程,使他们视野和思路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广。要安排内涵丰富的活动,如定期举办人文、社会、科技与专业科学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和职业技能比赛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培养高职学生办事公道、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基层技术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要加强吃苦耐劳的教育,将劳动教育课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感受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请劳模和成功人士做报告,使学生以劳动为荣,通过劳动教育和情境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以教师示范为表率
  教师的岗位具有特殊性,高职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实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经常性的、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学习学习方法、研究方法、表述方法与如何做人。因此,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既需要有专业化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精神。高职教师应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解剖与反思;要有自主探索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终身学习的积极实践者;要有良好的学习、沟通、人际交往、动手、应用开发能力,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之中,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成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典范。
  因此,要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精神,首先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具有职业精神的师资队伍,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各种平台,使教师各显其能,各扬所长,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积极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师的境界,打造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教师要以自己的真心与爱心全身心地培养、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使优秀的职业精神得以传承。
  (三)以课堂教学为渠道
  以往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发展,没有留给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与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缺乏思维与创新的空间。因此,必须把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现代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结合起来,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条件,在教与学的合作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养成团队协作的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批判与反省的精神,鼓励学生自由地、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重视学习方法引导,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理解知识,学会创造和发现知识的方法,强调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要把创造发明活动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科技发明的兴趣,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务实的精神,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以实践教学为手段
  高职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优势,这是因为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
  实习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探索创新、敬业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敏锐的职业洞察能力。实习实训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成熟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都是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应注重与创造发明相结合,选题要注重实效性与创新性,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
  产学合作、校企联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实际工作领域,不仅缩小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也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实践教学要融入社会和生产实际,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热情,强化创新意识。实践教学要加大高新科技含量,培养学生对新信息、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实践教学要提高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善于发现、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