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职IT类专业建设的职业化策略

作者:白 雪 陈广山




  摘要:我国高职IT类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然而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毕业生从事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同时,IT企业却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存在着明显的实用型人才供求矛盾,也说明我国高职IT类专业建设的模式和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高职IT类专业建设中的职业化策略加以研究。
  关键词:高职;IT专业;职业化;专业文化;人才标准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IT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IT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IT人才数量需求越来越大的形势下,高职IT类学生的就业情况却并不乐观,甚至很难在专业岗位上找到合适的工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某种程度上仍基本上延续着本科专业建设的模式,并没有突出职业特色,学生也没有获得与众不同的职业技能,致使职业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普通高校的专业主要是按学科分类划分的,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的专业主要是按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是专业的基础,因此高职IT类专业建设必须贯彻职业化的策略。
  
  职业化人才标准建设
  
  企业化人才标准高职IT类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首先要制定职业化的人才标准。高职学生层次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但职业化的人才标准并不意味标准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因为谋求生存与市场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要务,企业是不可能降低用人标准的。因此,制定职业化的人才标准,培养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责任的人才是高职IT类专业的职责,也是IT类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遵循职业化的规律,才能真正体现国家职业教育的理念。
  区域优势化人才标准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其人才观、专业建设等必须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相适应,高职专业必须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如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和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由于“INTEL芯片组项目”在大连实施,IT人才短缺正成为制约大连IT业提升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此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对大连、辽宁、东北乃至整个环渤海经济区的IT类专业来说,是良性发展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契机。大连IT业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软件开发,其中80%是对日软件开发;二是以语言特长为主的综合性信息服务业务。可见,IT类专业人才标准的建设要体现出区域优势,突出对日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类人才的培养是必然的选择。
  
  职业化专业文化建设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资本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发展中,资源、资本是基础,技术是保障,企业文化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专业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职业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有很强的职业性,专业文化要服从于一定的职业文化,呈现出职业本位的特征。专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都应来自相应的职业文化。专业的价值理念必须是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内部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也必须符合相应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规范。
  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要求专业文化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专业文化的内容要吸收职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专业文化建设过程应尽量依靠职业文化的环境,要让专业成员在职业情境中感受职业文化。
  融合性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生涯相协调,职业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无论对于何种职业,都有知识能力与道德素质两个方面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职业化的专业文化建设是指正确处理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努力实现以人为本,树立创新理念,构建既竞争又合作的能够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人的培养并发挥其作用。高职IT类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突出职业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专业文化建设要为学生适应企业文化提供服务。
  
  职业化专业技术建设
  
  专业技术专业建设是关系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问题,最终目的是满足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群用人的需要。追随IT产业的主流技术,并密切关注朝阳技术是IT类企业同时也是IT类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朝阳技术是指有可能推动产业大发展的先进技术,主流技术是指广泛用于产品并占据着庞大市场份额的成熟技术,是由朝阳技术转化的。掌握主流技术的专业人才必然会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依据主流技术优化专业和培养人才,就会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矛盾就会得到解决。
  职业技术职业技术是指岗位技能,IT技术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所以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相当宽,但这种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是不利的。在专业分工如此精细的社会,培养全能型的人才是不现实的,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岗位技能进行优化。有些IT类专业的岗位特色并不明显,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竞争中,泛IT教育的理念是不可行的。学生如果得不到专业岗位技能的强化,似乎任何工作都能胜任,但真正做起来却任何工作都做不到位。因此,由专业技术向职业技术发展在专业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职业化专业课程建设
  
  柔性课程建设课程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高职课程是为就业岗位群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服务的,所以突出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所有的课程都要整合到专业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上去。柔性课程建设是指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的互相渗透与互相补充,以便更好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为实现岗位技能标准服务,也就是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弱点是柔性不足,而刚性有余,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安排死板,结构僵化。IT类专业的情况也是如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的形势下,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无法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要求的,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柔性化是职业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应对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应该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将专业建设放在整个经济价值链中研究其定位与价值取向。
  实践资源整合高职IT类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就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必须强化校企合作。IT类专业教学的目标是满足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企业的配合,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实践资源的整合是指专业建设要与IT类主流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整合企业的一切资源,利用企业的真实情境使实践、实训教学更接近实战。目前,在我国校企合作还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基本上处于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校企双方的彼此沟通还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IT类专业而言,可以选择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整合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经验资源,由于对企业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是一种比较好的产学合作形式。
  我国高职IT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根源是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有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不重视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不能及时对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非职业化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人才标准、专业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没有形成与IT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也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在与普通高校的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IT类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优化职业策略,才能在市场驱动下促进IT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慧敏.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
  [2]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3]周桂瑾.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4]冯渊,吴建生.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2).
  [5]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
  白雪(1970—),女,辽宁沈阳人,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安全。
  陈广山(1967—),男,辽宁台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