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的设置

作者:易素红 饶异伦




  摘要: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的设置在丰富度及培养学生个性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选修课程设置的可参照性、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初步探讨,有利于今后的课程设置改革。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选修课;课程设置
  
  近年来,关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悄然兴起,在高等教育的质量备受关注的同时,各课程的设置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再次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因社会需求与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彰显个性化的选修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专业设置的调整,选修课的课时比重会越来越大,课程门数会越来越多,学生选择选修课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张绍翔认为,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课程设置通常设计成两种结构,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是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
  选修课程设置是指在编排好了学生必须学习的各种公共或专业课程之外,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旨在平衡或扩充学生的发展空间,设计、组织和编排有教师讲授的学习科目的系统化过程。
  
  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设置的可参照性
  
  在美国的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中,学院并没有硬性规定哪些课程是必修的,学院完全将学与不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哈佛大学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及方法论等人文学科课程,也有生理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还加入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类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比较完善。在辅修课程中则重视实践性课程,开设了高等教育实验之类的课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们期望选修课注重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类课程设置,这也体现了我国的国情及个人的需要,例如开设了职业教育心理学之类的课程。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育学院在硕士研究生这一层次的课程是按专业及培养目标不同分别设置的,主要设置了核心课与选修课。除Med专业外,其余专业都没有具体安排选修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修,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要求在导师及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从本门学科或其他学科中选择课程,使学生达到要求。美国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因校而异,如哈佛大学按主修和辅修设置课程,种类更为齐全。
  我国高等学府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大致雷同,尤其是师范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仿效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自身特色,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可利用资源,而是盲目地循着人家的路子走,不管是否具有他校的师资、可利用资源优势,也不顾自己生源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生源有各自的知识结构,八成以上的学生是跨专业的,其专业基础与职业技术教育毫不相关。因此,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使学生得到发展,是选修课程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尽量多地设置一些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才能真正地享受课程资源,取其长而发展之,才能更好地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设置方式的多样性
  
  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其不同的方式,下面介绍几位学者对选修课程的观点。
  周同甫等人推崇“两段式选修课程”体系。他认为“两段式选修课程”可分为早期选修课程和晚期选修课程,第一阶段开设3门限定选修课,第二阶段为强化实习选修课。早期选修课应较好地解决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问题,晚期选修课程则应重在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解决拓展学生知识领域与有限学时的矛盾以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不断发展的前沿新知的矛盾。
  苗贵松等人推崇“外围选修课”,认为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是由学科专业决定的,对设置多少门课程,哪些是核心课,哪些是外围课,先修什么,后学什么都有介绍。还组织编写了规范的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学时学分、选课对象、开课目的、教学内容提要、考核方式、推荐书目及网站、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等,或印制成册、或挂在网上供学生选课参考。这样可以使学生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使知识课程、欣赏课程、实践课程、高端课程清晰地进入选课者的视野,减少盲目性;同时,导师要发挥学科指导作用。
  王天凤在分析了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位课程的设置应反映本学科共性的基础理论,选修课程应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并适当体现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与需求。
  笔者认为,选修课程设置有利于扩大培养口径,加强多学科综合,进行校际交流,统一课程及考核标准。周同甫提出了选修课程的时间安排方式与有效性作用问题;王天凤提出了学位基础的共性与选修课程与时俱进的问题;苗贵松提出了外围选修课程简介的导向作用与导师引导作用的重要性。这些都反映了一门真正的选修课既能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设置,基本上不同的学校只在课程种类上有所不同。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及分析对选修课设置的比例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9%的硕士研究生认为选修课程的门数与学分所占的比重过少,不能满足硕士研究生的需要。有11%的硕士研究生认为选修课的比重过大。从培养方案上可以看出,师范类的选修课程平均约占总学分的22%,而理工科和农林类的选修课平均约占总学分的32.5%。一方面师范类的选修课程设置太少,另一方面理工科和农林类的选修课则应该继续有所突破,争取达到约50%更好。有52%的硕士研究生认为所选课程主要是为了学分的需要,没有真正起到培养能力的作用。这是因为课程资源太少,可供选择的课程也就较少。当然归根结底是学校的经费与领导的观念问题。领导要更新观念,要引进教师激励机制,多开设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教师,只有受欢迎的教师才可以开选修课。有41%的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的主要依据是兴趣和爱好以及对专业能力拓展的作用,这是很合理的,不合理的是选修课没有真正发挥自主选择的作用,更谈不上丰富度。有的硕士研究生认为选修课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既要有教育学课程,也要有专业课程,如条件不允许的话可以和其他院系合作办学。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完善硕士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搭建必要的学习平台。从调查结果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选修课程的设置是不满意的。事实上,选择课程的学生数量最能体现教师水平,最能体现需求与供给是否协调,是一门选修课是否应开设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能否得到合适的报酬的决定因素。选择选修课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最好回答,因此,学校应该慎重对待选修课程的设置。
  立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进行选修课程设置研究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异,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上存在差异,课程设置也要相应地具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不同,课程设置的内容、方法必须有所不同。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应该设置相对比重较大的实践类课程,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实践场所问题。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设置,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细分类别如师范类或理工科类的课程设置研究工作,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针对性。
  加强关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综观己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很少有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设置进行的实证研究。研究要深入实际,改革更要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实证研究既可以采用量化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质化的方法,获得来自选修课程设置主体、课程享用主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主体对于选修课程设置评价的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改善选修课在数量与种类方面的丰富度首先,要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在数量上应远远超过必修课,尤其是要适当提高学分,使选修课学分达到必修课学分的35%~50%。只有设置广泛的选修课才能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以尽量调动校内固有的教师资源为学生开设种类繁多的选修课,也可高薪聘请校外知名学者及兄弟院校的著名教授开设课程,或进行网络授课。这样,既可避免出现因师设课的弊端,又可充分共享高校资源。其次,在选修课种类上,笔者认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而言,应增加两类必开的选修课程,即职业教育科学类课程及职业教育创业类课程,这也是缓解目前本专业硕士生尴尬的就业处境的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张绍翔,车海云.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J].交通高教研究,2001,(3):53-55.
  [2]林云.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
  [3]周同甫,等.“两段式选修课程”体系在医科课程改革中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0,(3):15-16.
  [4]苗贵松,孙钦荣.高校艺术类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与管理规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9(4).
  [5]周谷平,章亮.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25.
  作者简介:
  易素红(1972—),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