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关于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裴合作




  摘要: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前提,和谐高校应建立在现代化教育基础之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价值核心,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而且是构建和谐高职院校的基本着眼点和着力点。构建和谐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内涵发展,即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谐的育人环境,科学的专业体系,优良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内涵发展
  
  高校是社会文明的窗口,构建和谐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大家庭新成员的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拟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从高职院校和谐建设发展的角度提出如下见解。
  
  构建和谐高职院校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前提,和谐高校是建立在现代化教育基础之上的,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速度与实力的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院校招生规模迅速膨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按照中央“一个地市建一所大学”的要求,数以百计的地方性高等院校一夜之间悄然兴起。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异常,这种发展势头,一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是给地方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尤其是一些小城市不堪重负,政府财政根本拿不出相应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发展。学校单靠学费支撑庞大的支出,无异于杯水车薪,以致造成我国高职教育先天营养不足的严重现象。二是不少高职院校在没有地方财政支持的情况下被迫举债发展,甚至出现以土地换发展的现象,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给学院长期发展造成隐患。不少高职院校债台高筑,严重影响了学院的正常工作。“在违规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实乃高职院校的一种无奈之举。毫无疑问,高职院校的发展没有速度不行,但发展速度必须符合我国的国力实际,必须符合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已经到了降速降温的时候了,必须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几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总结经验得失,调整前进步伐,将高职院校的发展纳入科学、可持续、健康的轨道。
  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规模与质量是辩证的关系,规模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规模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规模就无从保证。不少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忘记了自己的定位,浮躁之气严重,专科的路子还没有走稳就急急忙忙地制定“升本”计划,学校规模盲目扩张,学科建设追求多而全,教材选用追求高而深,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优势,无形中增加了教育成本,脱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中央给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道路”,这个定位是准确、科学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以这个定位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越位是要受规律惩罚的。
  形象与内涵的关系不少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形象建设,尤其是注重标志性建设。当然,形象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没有内涵的形象犹如没有生命的躯壳,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高职院校发展的软肋,一是学科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明显特色和优势;二是师资队伍匮乏,不少教师是由中专系列或成人教育系列转过来的,对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三是管理尚处于过渡期,中专式与成人教育式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还没有完全脱尽,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尚未成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处理形象建设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时,必须二者兼顾,尤其是要把重点放在内涵发展上,外树形象,内练硬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发展的整体实力。
  
  构建和谐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置于学校管理过程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对人性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师生员工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展示平台。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价值核心,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而且是构建和谐高职院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教育与管理人才为本,把教师作为主体;二是以培养对象为本,把学生作为主体。
  高职教育必须以教师为本,实现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和谐高校办学必须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的主体,是学校的第一生力军。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实现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必须真情对待教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面临新的考验。高质量专职教师的严重匮乏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瓶颈”。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来中专教育或成人教育的层面上,业务水平亟待提高。近年来,高级职称的教师部分流失,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到高职院校工作,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分到高职院校后不安心工作,凡此种种,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稳定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稳定教师队伍,做到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努力拓宽进修渠道,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真正把教学和产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使教师掌握与高职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各高校招生数量成倍增加,规模成倍扩大。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心理素质不稳,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给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地适应被教育者。首先,要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以人为本。各专业知识的格局和布局、人才目标的定位等,应力求全面、准确、注重实践,对学生将来发展有所帮助。其次,要在塑造学生人格上做到以人为本。要扎扎实实地把高尚人格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格培养的关键是打破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打破单靠“两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要以“两课”教学改革为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格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并使之内化为人格力量和道德行为。如我院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教育教研室,专门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创建的“课堂﹢平台﹢基地﹢论坛﹢活动﹢网络”六环相衔接、相连环、相叠加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模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格教育方式。通过“六环式德育效能模式”的教育,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学生自觉接受高尚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人格品位,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最好体现。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学生,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像尊敬自己的家长一样尊敬自己的师长,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