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李月红




  摘要:黄炎培深受蔡元培思想的影响,他建构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在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黄炎培首倡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并创立了中华职教社。黄炎培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工农群众实施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实用主义;中华职教社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江苏省川沙县人(今属上海浦东)。他出生于贫苦知识分子家庭,早年父母双亡。20岁起即在家乡任塾师。21岁以府考第一名取秀才,三年后中举人,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从蔡元培受业,深受蔡元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影响。辛亥革命后期赴美考察,回国后极力主张发展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他的主要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五六境》、《河车记》、《断肠集》、《抱一日记》、《抗战以来》等,大量论文已收入《黄炎培教育文选》。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深受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影响。蔡元培最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理论包含着职业教育思想。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为教育的根本或中心,以事关人民生计的职业教育为教育之中坚,提倡人的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五育”教育理论正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奠定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1913年,黄炎培当选为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任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此间,他发表《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和《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等论文,批评了当时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陋习,提出教育必须采用实用主义的主张。这反映了黄炎培早期教育思想的一些特点。教育救国、教育强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
  1914~1917年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也是黄炎培由实用主义者转为职业教育家的时期。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通过对国内外教育的考察而确立的。他很重视考察,认为这是改造中国教育的首要措施。“吾辈业教育,教育此国民,譬之治病,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①而后,他以上海《申报》记者和游美实业团编辑的身份,先后对安徽、江西、浙江、山东、河北等省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中寻求改革中国教育的出路。1915年4月,他又随同游美实业团到达美国,先后考察了美国25个城市的52所学校,了解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他说:“观其职业教育之成绩,益觉我国教育极宜改革。”②又说:“职业教育者,在学说上为后起之名词,在社会为切要之问题,在教育实为最新最良之制度。”③1916年9月,在黄炎培主持下,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成立。次年,他又联络蔡元培、张元济、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
  1918年5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一周年之际,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应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实施教育,在学习外国经验时,主张自尊自主,择善而从。他一贯主张以实用主义教育原则来改造中国教育,以职业教育发展民族工业。1926年,黄炎培发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文章中提出“大职业教育”的概念。认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应参加社会运动,到社会生活中去,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从此,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重点从学校转向社会,从城市转向农村。“大职业教育”的提出,把职业教育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形势发展,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进步力量的推动下,职业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办刊方面,中华职业教育社前后共出版发行《教育与职业》月刊等各种出版物120多种。在办校方面成绩突出,中华职教社先后在上海、重庆等地创办了许多职业学校,使当时创办职业教育成为新的风尚。到1943年,全国共有职业学校384所,在校学生67227人。④新中国建立后,黄炎培主动提出:把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各项教育事业无条件交给人民政府。从此以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举办了北京函授师范学校和中华函授学校,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名曰职业教育。”他建构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理论的特点有:
  具有比较明确、完整的职业教育目的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提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⑤也就是说,一方面,做到人适其职,解决青年人的谋生需要;另一方面,职得其人,解决社会对专门人员的需求。他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和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以后,他又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黄炎培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基本上是从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上阐述的。即对个人而言,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而言,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黄炎培认为,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而职业教育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教育应该发展人的能力,有助于人的生活和生计。要“使无业者有业”,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是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根据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黄炎培阐明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方针,是让学生立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事业。他在《河车记》中写道:“办理职业教育,应特别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它的社会性,职业教育的作用,就是它的社会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不能关起门来办的,不能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他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主张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的规定,都建立在详细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之上,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提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黄炎培把科学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他特别重视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原则的科学化,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实施职业教育。他说:“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外国用科学较早,占了先着;中国落后,就为不早用科学。这种道理,已为一般人所公认。职业教育,直接求百业的进步,间接关系民生国计大问题,并不会在科学以外,别有解决的新方法。”⑥在课程设置的科学化问题上,他认为:“社会日趋进步,职业日趋分化,职业学校的设科,各系科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科学之后。”⑦而科学化的教材对于培养学生接受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至关重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