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新课改背景下职校学生“体能学分”评价体系的建构

作者:许振华




  摘要: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评价忽视了运动技能以外的学习领域,未能真正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与价值,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吻合,与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相承接,与学分制建设相配套,以促进学生体能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新型评价体系。“体能学分”的评价内容由运动参与、知识与技能、健康行为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组成,其考核与评价要凸显主体性、形成性和激励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体能学分;评价体系
  
  学业学分、德育学分、体能学分的构建与整合是国家级职教科研规划课题《弹性学习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实践研究》的核心内容。“体能学分”作为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内容之一,不仅是课题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科研的重要内容,该项目的研究对丰富学分制内涵、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体能学分”的内涵
  
  “体能学分”评价是体育学习领域中一种新型的发展性评价方式。“体能学分”是与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学分模块,涉及与运动相关的知识、情感、意志、体质、能力等学生必须具备的相关素质。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忽视了运动技能以外的学习领域(职校目前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学生评价过于强调实证性的科学范式,甄别与选拔的一元思维主导着评价的趋向,未能真正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与价值,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要求。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划分课程学习维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并以维度目标与水平目标统领学习内容,建立了以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本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因此,建立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相承接、与学分制建设相配套的“体能学分”评价体系,既是职业学校体育课改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体能学分”学习模块是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学生体育素质与发展能力的时代要求而建构的。这里的“体能”泛指与健康有关的心智和体质,与运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社会适应有关的发展能力。建构“体能学分”学习模块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方法,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锻炼健康素质,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将职业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划分为运动参与、知识与技能、健康行为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同时,设置了13个学分模块,整合了52个学习发展水平。评价的内涵或指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通过对《运动参与》学习的评价,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其掌握并能够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及保持健康的意识。
  通过对《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的相关知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掌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获得在今后劳动生活和野外环境中的基本能力。
  通过对《行为健康》学习的评价,增强学生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通过对《社会适应》学习的评价,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及环境适应能力,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评价体系的构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应将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价的范围,评价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评价的参与性,强化评价的各项功能。为此,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应力求彰显职校特点,反映时代精神,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突出体能的基础性、生活性与发展性,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要体现考评的主体性、形成性与激励性。以此唤醒和强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促进学生体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体能学分”评价是体育教学领域中对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的一种过程性、客观性的价值判断和认定,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提醒、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此,“体能学分”评价体系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育引导原则。通过建立理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可描述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体能意识,确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与锻炼习惯。(2)体验激励原则。通过建立弹性化、开放性的评分规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信心与责任感。(3)和谐发展原则。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自评、他评、互评等评价方式,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注、认同与支持,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
  
  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发展与个性差异的评价理念是建构“体能学分”评价体系的主旨。首先,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而言,“体能学分”评价的领域已经拓展到45分钟以外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长过程不再是孤立的和单向的。因此,教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以体育教师、班主任等为主的教师群体,学生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包含受评者在内的班集体,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甚至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凸显评价的主体性。其次,要注重评价的形成性,改变过去终结评价、一锤定音的做法,关注学生良好个性品德与体育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的自选与必选、自评与他评的双重关系,广泛采用笔试、口头评价、自评、第三者评价、测验、展示、技能评定、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能够使学生在完整的、丰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自我矫正与自我构建,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体育素质与科学的探索精神,逐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统一。再次,评价是一种手段,其功能不仅要重甄别,更要重激励。因此,评价所应关注的不仅是对学生的外在行为加以标志,更要思考如何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不仅要衡量学生是否习得或达标,更要注重学生与先前的体能状况相比是否有所提高,把适时肯定、适度鼓励、适宜表扬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体能学分”评价体系的建构涉及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等多种因素,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必须建立包括学分信息平台、考评细则以及管理办法等在内的运行保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对体能内隐素质的外显行为的价值判断与学分界定以及学分过程评价的易操作、更便捷、最优化等问题是深化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观——一种面向未来教育的评价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2]汤文俊,高波,李群.发展性评价——技校学生评价模式新选择[J].中国培训,2005,(12).
  作者简介:
  许振华(1957—),男,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学生评价。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