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作者:刘向红




  摘要:高职院校应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观念,以建立优良学风、完善涵盖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测与诊断系统为重点,健全以学校为主、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的,注重过程与系统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应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观念,集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建立优良学风、完善涵盖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测与诊断系统为重点,通过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保障,健全以学校为主、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的,注重过程与系统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完善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要完善包括领导决策系统、管理执行系统、监测与诊断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在内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落实相应的组织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各个子系统间反馈、决策、执行的运行机制。在领导决策系统方面,主要是确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领导决策系统的组织形式,完善高效运行的人才培养质量领导决策管理体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领导决策运行机制等工作;在监测与诊断系统方面,要建立网络监控与诊断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上,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生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课程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学生出勤率统计,教材使用情况统计,教学手段使用情况统计,实验实训设备使用情况统计,教师调课停课情况统计,教学事故统计,期末考试情况统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情况统计以及A、B级考试统计,各类竞赛的成绩统计,毕业论文成绩统计等)、毕业生质量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建设。
  加强质量标准建设,规范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完成以专业为主线的教学基本质量标准的建设。要基于市场调研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各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具体规范各专业的职业领域、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为学生选择专业、学院组织专业教学与专业评估提供依据。要建立工学结合课程及相应教材、课件的质量标准,“双师型”教学团队质量标准以及仿真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质量标准,为学院和各兄弟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规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其次,要完成各主要人才培养环节质量标准的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专业设置、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包括授课教师资格、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程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校内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等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为监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确立过程监控思想,建立贯穿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控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环节。
  1.确定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点。从人才培养过程出发,明确生源质量监控点(包括生源地的选择、生源的知识构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等)、教学基本建设质量监控点(包括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点、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点、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控点、学风建设质量监控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监控点等)、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监控点(包括课堂教学监控点、实验实训及校内外顶岗实习监控点、社会实践监控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点、学生就业质量监控点、学生后续发展监控点等)等从招生到就业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点,明确各监控点的信息采集范围与内容,确定各监控点的责任部门、责任人与相关职责,为建设与实施全程监控、全员监控、全方位监控提供保证。
  2.完善以评价为主、多种手段结合、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的质量监控机制。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修改完善现有的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方面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建立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要依据工学结合思想,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毕业生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学院教学管理与建设的需要。要拓宽监控渠道,在开展教学评价,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听课制度和督导制度以及教学检查等手段的同时,建立网络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由学生、教师、企业、社会等不同的主体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进行监督,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3.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院、系、专业三级质量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明确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与管理职责,建立教学质量责任制。重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明确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以及专业教学质量建设的内容与标准,逐步形成由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由系具体负责,由各专业具体实施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据此完善院、系、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长效运行机制。要加强学风建设,突出学校、学生、家长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明确院、系、专业三级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修订完善学风、激励、督察等相关制度,努力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方联动,逐步形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管理体系,建立起全员共同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保障机制,使学院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上。要健全教学全程质量管理体系,以国家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标准,制定专业剖析方案与毕业生能力质量标准,确立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标尺的外适性质量观,以提高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个适性质量观,完善学院、系部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规范质量体系文件,细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质量体系动态监控。
  建立适应学分制运行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在继续规范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以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为突破口,加大选修课建设力度,建立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系的选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实施弹性学年制,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学分,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通过考试,积累学分;各单科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代表各单科水平(能力)的单科证书,各单科学分累计达到相应的总学分时可获得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或相应学历的毕业证书,实现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的结合。要根据弹性学年制和学分制的要求,健全完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学籍管理、实习管理、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就业管理等制度,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管理为面对个人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学分制运行,有利于一体化教学、“订单式”培养、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健全质量管理组织运行体系,建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相关机构,完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机制,使各项工作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要健全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体系,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党群工作、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图书设备、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规章制度指导、服务、管理的作用,使学院各项管理均建立在科学、严谨、规范的基础之上,使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都与文件规定的程序和规程一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