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创办分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作者:赖兴余 周跃红




  摘要:总结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即在企业创办分院,构建双校园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指出了创办分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中心环节;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毕业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责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普遍难以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可考虑到企业创办分院作为第二校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而将第一校园用于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这种双校园制办学模式能够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创办分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到企业创办分院作为第二校园,与原来的第一校园一起构成双校园。这种双校园制的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院式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按照实际的工作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培养企业急需的适用人才。在第二校园,企业参与高职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确定,才可避免因仅靠第一校园教师设计培养方案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要途径高职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良好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从高职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对所有专业配齐师资和实训条件不太可能,但可利用第二校园中企业的人才解决第一校园在师资方面的不足。今后会有更多的教师来自企业或相关行业,成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依托企业,学校能够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直接参与应用技术项目开发,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时掌握企业、行业技术的前沿信息,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成为既能胜任高职教学,又能承担应用技术开发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创新的主要途径是生产和科技实践。建立第二校园,将学生置身于社会和企业、科研院所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第二校园真实的生产环境,参与第一线的生产,通过动脑和动手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愿望和潜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第二校园,使他们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工作,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逐步养成良好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忠诚奉献精神,确立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开辟第二校园,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首先,双校园制办学模式可以使高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和企业联系密切,就能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和数量的最新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其次,通过第二校园教育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传统的校园里,学生感受不到社会竞争的压力,也没有机会感受到企业对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在双校园制办学模式下,学生进入第二校园,到企业从事相关工作,会亲身感受到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
  
  创办分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
  
  1998年9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广东省机械研究所(简称省机械所)共同创办了“现代制造技术分院”,作为第二校园设在省机械所内,合办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专业。学院与省机械所共同制定了办学章程,组织了分院领导机构;规定了双方的责、权、利,保证了分院正常运作。通过发挥学院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机械所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先进设备的优势,形成了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新局面。分院实行“2+1”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为目标,充分挖掘学校和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我院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的改革与实践内容如下:
  1.与企业化改制的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合作创建分院进行联合办学,把分院办成“第二校园”,而不是单纯作为实操基地,彻底打破了学校关门办学的体制。
  2.对CAD/CAM专业的学生采取“2+1”的办学模式,即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年级到现代制造技术分院学习专业课,完成技术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进行“真刀真枪”的专业技能强化培训。“2+1”模式改变了过去只有学校一家的单一办学主体的观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多元化。在“2+1”模式中,省机械所不是支持、协助和帮忙,而是直接参与办学,学校与省机械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共同实施教学。省机械所把培养人才摆到了自己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去研究、决策和实施。毕业生认识到,“科职院”和“机械所”同是他们的母校。
  3.分院的课程由学院的教师和省机械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而实操课程主要由机械所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学到基本理论和操作的同时,又学到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大大增强了毕业生上岗的信心和能力。
  4.为了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实训内容是按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生产实际需求进行的。充分利用省机械所先进的现代制造技术装备及工艺,省机械所下属的省CAD/CAM重点实验室、模具制造车间、数控技术加工车间、加工中心室和一批正版的先进设计和编程软件都可供学生实操使用,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上岗训练。
  5.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院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广泛开展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在进行科研项目开发的同时,加强与省机械所的技术合作,将课题引入教学,结合科研项目设计学生的实验实训课题及毕业设计课题,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研促学,产学结合。真题真做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技术岗位上,学习掌握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行业特点的专业内容。近年来,我院与省机械所联合开发的科研项目有:(1)广东省火炬计划项目“小型教学用三轴数控系统及成套设备开发”。(2)珠海市科技计划项目“智能全自动双飞叉嵌线式转子绕线机”。其中,前者已经结题,成果正在进行市场推广,并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到目前为止,已产销数控铣床近百三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院、所八年的共同努力,双校园制办学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培养CAD/CAM专业毕业生1000多名。由于办学过程中突出了双校园制特色,重视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CAD/CAM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5%以上。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在第二校园一年的学习时间里,在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组织纪律观念、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07,(4):38-40.
  [2]王朝庄.关于高职教育领域产学研结合的系统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0(30):13-14.
  [3]赖兴余,陈焕章.基于双校园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70-71.
  作者简介:
  赖兴余(1966—),男,博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CAD/CAM、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