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职招考制度改革初探

作者:吴乃欣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作为“入口”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有必要探讨高职教育招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高职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招考制度;改革构想
  
  近年来,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高职入学考试改革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行的高职招考制度存在哪些弊端?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加以改善?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高职现行招考制度存在的不足
  
  天津市属于职业教育较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录取人数已达高等院校录取总量的40%左右。天津市的高职院校主要是通过春季高考招收中职毕业生,通过秋季高考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目前的招考办法存在以下问题。
  (一)招考制度使作为一种类型的高职教育被当作了一个层次,不利于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ISCED0~ISCED6七个层次,并将ISCED5(大学教育阶段)划分为A、B两类,5A是以学术性为主的教育类型,课程内容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需要高精技术专业的,目的是为学生进入高级研究和从事工程的职业做准备;5B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类型,课程内容面向实际,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行业所需的能力和资格。一般而言,5A以完全高中文化程度(3A)为入学条件,其课程计划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并可与ISCED6衔接;而5B是以高中文化程度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为入学条件,其课程计划主要是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与专门技能,因此更具职业性。可见,5B教育类型与我国当前要大力发展的高职教育在层次、类型、目标、课程方面具有一致性。依据此标准,可以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
  当前,高职院校主要是依据高考成绩选拔学生,在录取过程中没有将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类型,而是作为一个批次进行招生,而且是所有本科院校录取结束后的最后一个批次。这样的做法客观上是将高职教育当作了一个教育层次,而且是高等教育中一个较低的层次,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从而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二)高职招生考试内容不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类型的差别。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应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属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型的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当前的高职教育招生考试并没有体现出上述特点,春季高考的考试科目是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并没有针对相应专业的技能课程考核。这不但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会导致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文化基础课学习而忽略专业技能训练,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和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单一模式的考试录取办法不能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社会的人才结构来看,单一的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学者、专家认为,社会人才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根据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分析和确定人才类型有利于明确教育分类,也有利于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社会人才总体上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以细分为三类,即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同的人才类型对应不同的教育类型。其中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又分为技艺型人才、智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大类,每种人才的职业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所需的知识基础与技能准备也各不相同。
  技艺型人才泛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技艺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了解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个工种、工艺、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的经验性操作技艺,主要从事生产一线实际操作工作。技艺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较充分的技能准备,要有丰富的生产实习经验。对于来自普通高中的没有任何技能基础的学生而言,仅经过2~3年的高职教育是无法达到技艺型人才培养标准的。智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文化基础知识,并应具备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合型人才是具备宽阔的专业知识与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与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后两种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不同专业对不同技能类型的要求,不同类型的学校录取特点不同的学生。显然,仅凭高考成绩作为高职院校选拔学生标准的做法是存在弊端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符合的。
  
  
  社会人才分类图
  (四)当前的招考制度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目前,高职生源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以及中职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应届高中毕业生。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高职教育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但直至1998年底,在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比例还限制在“近期3%左右”。这种做法不仅使现有的生源在2~3年的时间里不大可能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还会使“普高热”继续升温。我国近几年出现普教热、职教冷的局面,是与高校扩招尤其是高职院校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有直接关系的。另外,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机会较少,也使人们觉得“上职业学校与大学无缘”,而且就职后再次回到学校继续深造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发展前途暗淡、境况不佳。可以说,“中途终结”是导致职业教育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而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则是导致中职教育“终结性”的主要原因。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不愿从中职学校招生,而是希望录取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就更加剧了职业教育整体生源质量下滑,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高职招考制度改革构想
  
  考试制度是招考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与综合评价体系,是为国家经济建设选拔所需优秀人才的关键。考试制度改革集中体现在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改革两大方面,而且要特别兼顾公平与效率问题,应具有可操作性。
  在考试形式方面,可实行分类与分层招生的办法分类招生的关键在于对普高生和“三校生”要区别对待,努力寻找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与方法。目前,天津市实行的春、秋季两次高考的招生方式就是分类招生方法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普高生接受的是普通教育,对专业知识的接触比较少,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知识结构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招收普高生时适当地增加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考核,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会有很大帮助。有学者建议,在高考结束后,考生可以再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考试将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考核。有的省份已经开始了相关的试点工作,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一天,再参加所报考学校组织的技能考试,对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测试。这样,对考生而言,可增加升学机会,对高职院校而言,可选拔到理想的生源。关于分层招生的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做了试点工作,从2002年开始,广西在高考中将本科、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彻底分离,本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仍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进行;专科院校(或专业)招生考试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组织命题。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在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结束后进行,所有报考专科层次(含普通专科、高职教育、电大普通班等)的考生都必须参加这一轮高考。这种方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拔合适的考生,而不必尾随普通高考,招收遭普通高校淘汰的落榜生,从而更有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突出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在心理与智力水平上具有各自的风格与强项,在选拔人才时必须兼顾这种差异,在考试内容中应灵活运用这种差异。特别是在职业院校招生考试的内容中,应特别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考查,不管是普高生还是中职毕业生,考试内容都应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对考生接受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对考生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增加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内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录取制度除传统的录取方式外,高职院校还可采取推荐面试的招生录取方法。有些考生并不是各科都优秀的“全才生”,而是在某一学科有特殊的才能和天赋。如果参加普通高考,按照常规招生标准,这些考生有可能因个别科目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影响录取,无法进入理想的学校学习。对这类考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经所在中学推荐,向有关高职院校申请入学资格。接受此类申请的高职院校可通过面试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才能以及学生所提供的各方面证据加以校验核查,自主决定是否录取。
  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要为国家和社会选拔有用之才服务,还应当体现公平、公正、科学、效率等原则,既要符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也可采用“宽进严出”的体制,全面实行推荐入学、保送入学等多样化的招考制度。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教育发展研究,2003,(7).
  [2]严雪怡.再论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
  [3]周晨,蓝欣.高职教育入学选拔制度改革的思考[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作者简介:
  吴乃欣(1980—),女,天津市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