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作者:银小兰 朱翠英




  摘要: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特点出发,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准备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误区,提出了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求职越来越难。教育部发布的资料显示:2003~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70%左右,每年都有数十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北京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对205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对自己将来如何发展没有设计的达62%;有明确设计的只有4.9%。这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了解和重视,而众多成功者的经验表明,人生规划对个人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完善极为重要。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30年后追踪结果发现:在校时27%没有目标的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60%目标模糊的人,基本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整天为生存疲于奔波;1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大多进入了白领阶层,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3%长期目标清晰的人,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每个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提高自我、完善人格品质、实现人生目标的一项人生课题。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它包括选择职业目标、为实现目标采取合理的手段并不断调整、修正职业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说和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传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并逐渐为更多的人群所接受。
  (二)职业生涯分期
  关于职业生涯的阶段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式。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舒伯(Donald E.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把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以及衰退五个阶段;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把职业生涯发展分为空想期、探索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施恩(Edgar H. Schein)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特点及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详细地划分为从成长到退休的九个阶段。总体而言,人的职业生涯大体上包括五个时期:准备期、选择期、适应期、稳定期、能力衰退期。
  大学生正好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期,需要剖析自我,初步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是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创造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础。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人生中的“预”,只有做好它才可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增强实践的动力,提升成功的机会。许多时候人们的职业生涯受挫,是由于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可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引导大学生正确清楚地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从而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能提高竞争力。只有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才能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
  (四)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个人发展
  从人力资源培养的角度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个人职业战略规划问题。这一过程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将来应该干什么”,即设定职业目标和选取职业领域范围。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问题,更关系到人生成功与否。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贯穿人生发展全过程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构成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国外职业生涯理论专家从人的发展周期出发,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规划内容和重点,但是它们又是连续的、互相影响的,贯穿于人生发展的始终。舒伯认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在各类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做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和职业生涯规划。可见,大学时期准确的职业定位,对大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及维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当将大学生涯规划纳入到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推动今后的职业生涯良性发展。
  培养大学生驾驭人生资源的能力资源是个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个人资源,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利用。对人生资源的合理规划、开发、整合与利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功,也体现了个体对人生的驾驭能力。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锻炼、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期。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成功积累人生发展的必备资源:健康的身体、优良的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其次,及时、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对这些资源的驾驭能力。如对职业尝试性选择与定位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增强人际支持的能力,培养分析、观察、评估以及创造能力等。
  促成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是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要想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就需要较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选择符合自己气质的职业,这样才能获得相对较大的竞争优势,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随着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断深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将会引起职业定位的重新调整,而深层次的调整和改进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不断发现新的职业机遇,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保持职业生涯计划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统一,可以提高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少一点挫折,多一点成功,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准备期的心理特征
  
  自卑与自负的矛盾心理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享受“天之骄子”的地位,而是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时,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高学历群体,受到较多的社会关注,相对于未受高等教育的人具有较多优势,因此又易产生自负心理。
  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前途充满美好的期待,但是现实远不如理想中那样顺利,总会存在各种阻碍和困难。这时若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评估,自己的心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造成自信心受损。
  理智与情感的心理冲突大学时代是塑造人品格及健全意志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身心逐渐成熟,思维方式日趋理性,但仍处于转折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和困惑,期间充满艰辛和痛苦,但唯有经历这个过程,他们的心灵才能得以锤炼,心理承受力才能逐渐增强,得到成长。
  独立与依赖的心理矛盾大学生远离了父母的约束,自主学习、生活、开展人际交往,凡事都喜欢自己做主。但在实际生活中碰到困难时,又期待父母或他人的帮助,或选择逃避。精神上如此,物质上也存在这种矛盾。虽然有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挣钱来消除这种依赖性,但是又不能彻底实现,因而深陷苦恼之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误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