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关于教学中范例的探讨

作者:陈铭堂




  不管教育如何进行改革,课堂教学都必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只要存在课堂教学,就必然要采用举例这一方式。例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二战后,三大教学理论流派之一的“范例法”(德国瓦根舍因创立),把范例的运用提高到教学根本点的高度。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时间虽然很久,但只把研究重心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层面上。笔者则从其核心——范例的角度探讨了范例的功能及如何遴选与运用范例,以求领悟此教学理论的精华所在,确实提升教学效果。
  
  范例的功能
  
  范例不是普通的事例,它是对普通事例的扬弃。按照瓦根舍因的观点,范例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它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本义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特别清楚的(言简意赅)的例子”。从普通事例中遴选提炼出来的范例蕴含着多方面的功能,因而,能够被提升到“教学根本点”的高度。
  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带学生下厂、下乡、下社区,考察、体验生活,通过实践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然而,在全部教学时间里,社会实践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教育学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主要还是通过课堂上的举例得以实现。课堂上所用到的范例,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经济政治,无不是反映一个特定时空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事实,具有客观实在性。比如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中,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导致病入膏肓矛盾转化,这是古代的实例;孟德尔辛勤耕耘,终于发现了遗传三定律,这是外国的实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当代中国的实例。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正因为范例的这个根本特性,教师引用它来论证阐述书中的道理,就能够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课堂教学也因此才能承载起理论联系实际的重任。
  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功能范例是包含了本质因素的典型事例,“个别”中隐藏着“一般”。课堂上只有借助教师的点化或课堂讨论,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才能从个案出发,形成“类”的认识,发现同类事物的本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的迁移。讲解党的思想路线时,可以举这样几个例子,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的胜利;或“大跃进”的失误,改革开放的成就等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无论革命和建设,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就能够取得胜利,背离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会招致失败的道理。这些实例足以说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这就是范例最基本的作用——促使人们借助典型的事例,理解普遍性的东西。
  解惑释疑的功能对于教材中一些较为抽象、晦涩的语言或表达方式,仅靠纯粹的理性阐述很难讲解清楚,如果举例说明,则可以省去很多赘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时,常提及“慎独”,这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礼记·中庸》写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或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解不透这段文字。如果举例加以解释,如东汉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深夜里,他断然拒绝贿赂,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所谓慎独就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实现认识飞跃的功能人们的认识总是从生动直观的具体事物开始,随着感性认识的增多,经过抽象思维的作用,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范例首先是感性材料,它源自生活,天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蒸蒸日上的景象、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等等,都非常鲜活生动、直接触及人的感官。同时,范例又隐含了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它内在地连结了认识的两个阶段,通过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认识的飞跃。比如告诉学生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具体详实的数字、祖国今昔面貌巨大的反差图片、影音材料等具体形象的事例,就会使他们对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如何遴选和运用范例
  
  范例来源于普通事例,又高于普通事例。只有综合几方面要素遴选、提炼,并认真运用的例子才能凸显出范例的本质,尽显其功能。
  注意范例的科学性教育学认为科学性是教学的根本要求,传授科学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要想使范例能充分体现科学性的要求,首先,所选例子必须具有典范性的意义。它应含有“类”的本质因素,通过它能使学生理解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从而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其次,必须准确、真实。再次,要有较强的现实感,使范例能起到促进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最后,要体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能够以点及面,“举一隅以三隅反”,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实现学习的迁移。
  注意范例的教育性这里所说的教育性是思想性、德育的同义语。教育的宗旨,说到底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公民。所以,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遴选和运用范例,使范例具有较强的教育性。然后,用它教育学生,使范例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工具。就当前情况而言,我们选用的事例应侧重爱国主义、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鞭策学生朝着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发展。
  注意范例的基础性基础性是就受教育者接受的教学内容而言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范例的基础性与教育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相一致。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应控制在比学生现有水平略高,经教师引导和学生努力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
  范例的选择要体现上述原则,例子的内容对受教育者来说应是基础的东西,同时又要能够通过事例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发展。过于通俗的事例会使学生感到味同嚼蜡、十分乏味,过于伟大的事例,又会让他们认为高不可攀、难以理解。所以,遴选和运用范例要考虑与学生的阅历水平相一致,使学生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注意范例的生动性心理学关于“注意”的理论认为,讲课是否生动,对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有重要意义。通常学生评价一门课程的重要标准就是生动与否。教师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单调乏味,就会引起学生大脑皮质的疲劳,使神经活动的兴奋度降低,进而感到单调乏味,难以集中注意力,以致影响教学效果。可见,用生动的范例调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范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求知、增能、获智的内在驱动力。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掌握“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只有符合“三贴近”原则的例子,才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范例要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范例的运用并不是教师自弹自唱,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提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讨论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学双方在课堂上有问有答,有答有问,课堂才能活泼。在这种互动的氛围中,学生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注意范例的时间性时间性包括两个方面:举例的时机,举例的时间长度。举例的时机指例子的切入点。举例一般发生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渴望化抽象为具体、希望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之时。此时举例可起到解释问题、举一反三的作用,促使学生消化理论、掌握知识。另外,在学生精神欠佳、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举例,可以使学生振奋精神、吸引其注意力。也可以在上课伊始举例,先声夺人,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可见,举例的时机是比较灵活的,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处置。举例的时间长度指举例的时间量。这个问题常被忽视。如果举例数量过多、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把课堂教学变成故事会或演讲,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反之,时间太短、蜻蜓点水,又往往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因此,举例的时间长短要适度,并且最好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或文章典故,以近期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动态为例,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既能说明问题又能节省时间。
  以上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如果能综合考虑,在遴选和运用范例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范例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人物故事,可以是事件过程,也可以是数字图片等等。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传统方式,教师口说板书;也可以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手段,以文字、语音、影像等方式展示。只要适当地遴选、提炼、运用范例,课堂教学必然会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21.
  [2][5]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校.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35,148.
  [3]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8-31.
  作者简介:
  陈铭堂(1950—),男,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