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码视频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楼红艳 鲁晓阳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通过同著名的多媒体企业——友立(Ulead)资讯公司合作,开办了《数码视频制作》特色课选修课。笔者探索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码视频制作》课程中的实践,并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数码视频制作;构建主义教学;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则通过不断地挑战和激励促使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视频编辑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码视频制作的知识和技能。在《数码视频制作》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一个个典型的数码制作“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编辑音视频信息的能力。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设计了“任务驱动”下的《数码视频制作》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任务驱动在“数码影视制作”教学中的尝试
  
  《数码视频制作》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特别容易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影片,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入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一)设计任务
  任务必须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能够实现学习的情境性设计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反过来学习知识也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任务。因此,任务必须能够驱动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有的放矢地学习,并能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任务时还必须兼有趣味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
  例如,在教授制作电子相册视频课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制作“西湖十景”的任务。在提出任务时,笔者播放了“西湖十景”电子相册。由于选择了“西湖十景”这一学生相当熟悉的场景,使学生具有亲切感,一下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教师的教不再无的放矢,学生的学不再漫无目的,进一步促进了教与学的融洽结合。
  教师应将课程设计为一个或几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数码视频制作》课程为教学实践中设计的10个任务课题,详见下表。
  
  (二)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后,先要分析任务的特点,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任务,同时带出新的知识点。例如,在“西湖十景”电子相册制作的任务中,可以结合任务作如下分析:(1)视频轨中素材前后位置的编排;(2)图片“摇动和缩放”运动效果的合理设置;(3)图像显示时间的设置;(4)相邻图像之间的切换,转场动画的设置;(5)图片滤镜效果的设置。
  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带出了一个个知识点,将大任务细化成小步骤,明确了学习内容和目的。
  (三)学生自主探索任务阶段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数码视频制作》课程中,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任务就是让他们通过上机操作来探索并完成课题任务。例如,在电子相册课题任务教学设计中,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三个层次操作。(1)“模仿”。即按照教师的演示模仿做一遍,让学生在模仿中加深对“滤镜”和“转场”设置的理解,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2)“改造”。即对第一个例子进行加工,对前一个练习加以改变,举出与原任务类似,但要求略高、角度较新而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们的适当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进一步品尝付出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焕发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学习热情。(3)“创新”。即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制作。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最终完成具有个性化的电子相册视频作品。
  (四)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主动探索、思考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摒弃填鸭的方式灌输知识,而应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身感悟知识,主动探索和学习,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进行认知结构的构建。
  例如,在制作“画中画”视频效果课题任务中,要得到“视频中有一个小视频窗口”的效果,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陷阱”,让学生陷于困境,即在覆叠轨上添加视频素材后,在“素材”播放模式不能播放画中画视频效果,然后适时提出“为什么不能实现画中画的预览,如何解决”,“如何调整画中画视频位置与尺寸”,“如何使画中画视频运动起来”等一系列问题,于是教师顺势带出“播放控制器”播放模式的具体含义与区别。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感悟新的知识,构建更高一层的认知结构。
  (五)评价和总结
  教学评价要立足于教学过程,采用民主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激励学生完成任务、创新进取的目的。教师创设自主平等的气氛,适时引导学生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各个学习小组或个人的不同理解,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思考和表现自我,敢于创新,进一步提高自己数码视频制作的能力。教学评价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工作,既是对前面完成任务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下一个任务的启迪与规划。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思想和作品,要及时予以肯定或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
  
  研究与思考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直观性
  “任务驱动”的直观性表现为学生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照“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由于数码视频技术这一学科往往牵涉到最新的科技,很多知识和概念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是无法理解的,过多的理论阐释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宜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和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加以总结,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实现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当学生在完成与他们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学习兴趣将得以激发,在自主完成“任务”时学生可以自由掌握节奏。例如,开始学习“使用会声会影9影片向导快速生成影片”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使用影片向导制作“杭州风光”电子相册,该任务包含了“添加素材”和“选用的样式模板”两个操作。当素材添加的前后位置不对时,学生会考虑怎样修改;也会考虑如何使图像美观、大方、得体,这样也就会自觉地学习调整素材、修改标题、选择背景音乐、控制音量等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大量数码视频知识是在积极讨论、实践意会、主动探索中获取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探索,并培养了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数码视频作品的课程作业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视频素材,然后再通过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制作出富于个性的视频作品。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充分得以发挥和表现,提交的视频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专业水准,并被选入Ulead优秀视频作品,在友立网站发布。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熟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还要具备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能够激发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决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必须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障碍,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学生进行任务实践时可能提出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做出周密的考虑;同时还要从活动场所、教学实践、教学设备等各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精神旺盛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徐明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陈万仙.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3):25-26.
  作者简介:
  楼红艳(1977—),女,浙江东阳人,浙江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电工电子、汽车电气等专业的教学工作。
  鲁晓阳(1976—),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电气专业教学工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