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张耀平 刘艳慧




  摘要:人本管理是当今管理的一种趋势,对于走向市场化的高职院校而言,实施人本管理更是一种必然。文章论述了人本管理的实质,指出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紧迫性,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本管理;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的实质
  
  所谓人本管理,指的是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八十年代风行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开始实施人本管理。不同的管理理论是以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为前提的。历史上出现过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梅奥的“社会人”假设、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假设、沙因的“复杂人”假设,基于这些假设而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X理论、Y理论,超Y理论(权变理论)等多种管理理论。
  高职院校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更加离不开人的服务和管理。按照人本原理的管理理念,教职工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而非客体,学校的管理既是对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也是为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是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社会发展服务。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职工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教职工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本质上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学校的管理必须有教职工和学生的参与,这是学校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只有让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学校的学生都参与到管理中去,才能使学校的管理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并且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全体人员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自觉地努力奋斗,实现工作、学习的高效率。
  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推行“人本管理”是社会发展和高教事业发展的必然。实行“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要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过去那种“制度化管理”的管理方式,以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和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要,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确实产生实效。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要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等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发展人为落脚点。管理者在具体管理中特别是学生工作方面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职院校管理推行“人本管理”的必然性
  
  人本管理理念是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突破现代管理思想强调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重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把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的核心和动力。人本管理理论于20世纪初伴随着管理哲学而产生,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社会人”的提出。人本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发展了现代管理学,人本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人为中心,以发展人的积极性为目的,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主体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以及生态环境危机等引发的道德反思,要求人本管理在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必须协调好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组织目标及超个人的人类价值之间的关系。为此,“人本管理”的内容必须突破“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固有框架,强调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入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广泛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人本管理的提出,人本理论的发展,促使管理与人的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使原来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极大发展。人本管理是一条现代发展的管理准则,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迫切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实行人本管理。
  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也要求转变管理模式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文化水平较高,自觉性较强,富有主见,渴望成才,渴望独立,心理上不愿处于被动的管理地位,或者无法接受管理者用传统的“管、控、压”等粗暴方法。所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管理者应采用人本管理的管理模式。首先,他们自信心强,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性格,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要求高校管理者能在大学生群体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充分尊重、信任、肯定并能引导他们。以往的“纯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及“不科学的行政命令方式”已不能适用于高速发展的高教事业,特别是当代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其次,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职院校在工作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价值、学生的尊严、学生的人格,不断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因势育才,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创新,尊重他们的主体精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角,自我教育与管理的主角。再次,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尊严、基本的心理感受、个体的独立性、差异性都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理应受到教职工的尊重。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就要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个性特征,倾听大学生的意见、认真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困难。高职院校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学校各部门的角色由“管理者”变成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切实做到权为生所用、情为生所系、利为生所谋,并且把学生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生之心,恪守为生之责,多办利生之事。
  严峻的竞争形势要求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到2003年的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增长了253%(1998年108.36万人,2003年达382.17万人),在校生增长了225%(1998年340.87万人,2003年达1108.56万人),年均增长分别为28.6%和26.7%,同期,全国高职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猛增到200万人,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加到479万人,分别增长3.7倍和3.1倍,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2.3%和42.3%,高职院校数量也猛增到908所。这里日益暴露了两个矛盾: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扩招与就业的矛盾,表现为高职院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二是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滞后的矛盾,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对管理形势的认识、学生特点的深入了解及有效管理方式的实施。而这两个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实施人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推行“人本管理”是适应社会和高校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随着中国的成功加人WTO,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已不是以往技术、资本的竞争,而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21世纪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靠向社会输送能满足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而生存。因此,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关键性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将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实践到学生管理中。再者,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必然要求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造就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本管理重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以培养新型人才为基准,这是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学生管理之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