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浅议高职院校对汽车维修类高级人才的培养

作者:柴 彬




  摘要:本文主要指出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汽车维修类高级人才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加强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模式的一些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汽车维修;理论;实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双师型”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今天的汽车已经逐步进入了电脑控制的时代。国外专家预测未来3~5年内汽车上使用的电子装置成本将占汽车整车成本的25%以上,汽车将由单纯的机械产品向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方向发展,成为“电子汽车”。做为服务行业的汽车维修也已步入高科技的领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人才迫在眉睫。目前,由于行业发展和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已开设了汽车制造及维修类专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学非所用的不协调的现象,职业院校要真正成为培养现代汽车维修人才的摇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教学内容应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
  
  在学生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上,目前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校的理论与实际中的技术应用脱节,不适应当前维修市场的需求。目前汽车上普遍装备的微电子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要求维修人员除了具备常识性的机修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电子电路故障分析和各种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目前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材中的“弱项”。
  现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无法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内容,且有不少教材的内容既不严谨,又不系统,知识面狭窄。在课程教学中,重机修轻电器、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在教学上又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维修工职业技能考核仍停留在“东风”、“解放”和“桑塔纳2000”等车型上。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精通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嘴长手短”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也是不受欢迎的老师。
  汽车维修是一个动手性很强的专业,分工较细、且涉及面广,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能进行理论讲授,还要能进行系统的实训指导;此外汽车维修技术与汽车的制造技术是同步发展的,它的内容更新很快,无论专业教师,还是实训指导教师,若长期脱离继续教育,必然面临“江郎才尽”的局面。专业教师应广泛订阅专业技术杂志,经常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或外出参观,通过下厂实践和与企业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与技术发展同步的、行业中某一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专家。
  
  更新教学手段,加强
  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而立体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快车道”。如多媒体应用、模块式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及结构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汽车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验和实习基地必不可少。必须配备先进、齐全、典型的汽车零部件和总成、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学生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还应创造条件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汽车维修技能。
  
  开设专业实训课,将理论
  教学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加之汽车运用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许多职业院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都在大力推行“双证制”教育,而学生的技能只能在实训、实验中获得。
  目前,大多职业技术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或弱化实践、实训教学,甚至根本就没有实训课这一环节,大都是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才联系实习厂家,使学生一边下厂实习,一边联系就业。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是否与教学相关,则无人过问,这种粗放型的教学和实习,很难达到实习的要求和效果,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动手能力还不如汽修厂的学徒工,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行业的需求。因此,急需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使实践课占总学时的60%-50%。让学生边学边练,学练结合,掌握一门真功夫,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理论课与实践课应由
  各有所长的教师分开授课
  
  我们虽然在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但国家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和条件,真正实现“双师”是很困难的,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各尽其能。有的教师学历很高,理论课讲得头头是道,但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这些教师可担任理论教学。对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他们虽然不能把理论讲得很透彻,但他们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可做实践课的指导教师。
  实践课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大纲及进度计划的制约与指导,可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既降低了教学资源浪费,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水平,又避免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脱节、各行其道的随意性,确保了实践课的质量。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解决实训教学最现实的办法。在德国的职业技术院校,专业实训课教师的学历大都是中专层次,只要有一定年限的生产实践经历和经验,且参加了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并获得通过的,都可以上岗任教。我们职业院校应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企事业单位中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或聘请专职的技术人员;这样既可以扩大教师队伍,又可以降低教师培养成本。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推行模块化教学
  
  由于汽车制造的新技术发展很快,很多新知识、新技术教材来不及补充,而这些又是学生急需要掌握的。这种局面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行业新信息、新动向,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要求。
  现行的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五花八门,有的采用交通版教材,有的采用劳动版教材,有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的采用自己编写的内部教材,在课时、内容、科目等方面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仍沿用以《汽车构造原理》、《汽车维修工艺》为基础,辅以《机械加工》、《汽车电气设备》、《电子线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理论课程,科目虽多,但内容落后、交叉现象突出。
  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固定的课本,教师也没有教本,教师授课只有模块式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计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自己查阅资料编纂的。这样去除了教学上的枷锁,教师真正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讲台变为教师的“舞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每次授课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整个过程来看,好像教师的随意性很大,但结果是他们培养出了世界上一流的技术工人。
  总之,关于开设汽车专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该专业的开设既能带来机遇,又可出现严峻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要依靠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希望我们职业院校能为该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瑞丰,李忠凯.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孔宪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周国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4]黎巧云.汽车修理与检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柴彬(1972—),男,甘肃酒泉市人,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专业汽车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