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提高生物课教师创新能力提高之管见

作者:朱洪石




  摘要:针对职业学校生物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增强创新意识、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高生物课教师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生物课教学才能具有活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改革;教师;能力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实际上都离不开一个根本——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极具创新能力的学生。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当前,职业中学的生物课教学由于受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生物课教师依然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固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结果是学生学得不少,但会用、能用的不多,学生越学越厌,越学越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此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意识
  
  罗曼·罗兰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活动是创造活动。”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应成为教学的第一需要。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创新就成为无本之木。生物课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国际国内教学动态,阅读专业杂志;熟悉现代化教具的使用和新出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熟悉相关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知识;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及认知规律;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有挑战陈旧观念的勇气,不迷信权威,探求新领域,开拓新思路;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熟悉中外典故,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特产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史、地知识。教师仅仅熟悉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生物课教师应积极投身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甘当小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阅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成功的产业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前沿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即使是失败的产业,也可以作为反面教材。例如,有位生物课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某农户引进了一只波尔山羊,并为周围的农户配种。3年后,发现小羊羔很容易夭折。这位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将这一事实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实地调查然后共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小羊羔的死是由于“近亲结婚”引起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驱动问题”是真实和生动的,学生对成功的体验是持久的。如果不熟悉生产实践,教师就不会有这样的创意。
  创新有时只是一个意识问题,对书本的质疑也是一种创新。例如,教材中指出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三种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而未提及渗透作用。这是因为在生物课教材中渗透作用被定义为“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可见渗透作用是一种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的扩散,这种扩散是从水势高的地方向水势低的地方扩散,水势高说明溶液中溶剂分子浓度高,因此渗透作用可看成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从溶剂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溶剂浓度低的一侧的运动。而自由扩散是指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的运动。从两个概念来看,可以看出渗透作用其实是自由扩散的一个特例(即水分子的自由扩散)。
  生物课教师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社会阅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知识陈旧、观念老化的教师是很难具备创新能力的。
  
  充实教学内容,夯实创新基础
  
  生物课教师应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吸纳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改造教学内容。生物科学是本世纪的前沿科学,各方面研究的进展很快。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超级杂交水稻、克隆技术、试管婴儿、太空育种、用胎儿脐带血治疗白血病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认识、解释新的科技成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提高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系统的,但也是古板的。教师应根据教学设施和学生的特点等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通过让学生观看资料片、专题片、新闻,听专题讲座等形式,将其中相关的内容与生物课教学联系起来,这是丰富教学内容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报道了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东庙乡发现一例患先天性无虹膜疾病的家族,40个家族成员中有23人患有此病。经检查,患者的某种基因比正常人少了一半,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这一报道具有极强的新闻性和真实性,患者不幸的处境和痛苦的表情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如果将这一报道引入基因分离规律的教学中,无论是讲述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概念,还是分析基因分离的规律和本质,学生都会饶有兴趣。播放这段报道会占用一点教学时间,但由此而取得的教学效益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
  教案中还可选取日常生活实例,如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解释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施肥过多作物会发生“烧苗”现象,为什么盐碱地里的庄稼生长不好,为什么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要进行“中耕松土”等等,让学生讨论分析,可使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提高科学分析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生命科学是从生产实际中总结出来的一门科学,脱离生产实际的教学,必将受到学生的抵触。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充分联系当地的生产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如某校周围食用菌栽培产业发展较好,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微生物实验设备。教师可以结合微生物的教学,让学生参观农民的栽培设施,参与无菌操作及栽培管理。这样的教学就是一种创新,学生不但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而且还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有利于其良好人格品德的形成。
  
  革新教学方法,落实创新阵地
  
  传统的生物课教学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未知,解决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获得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应自觉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知识传授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淡化知识,强化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展开,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加以引导,培养个性独立、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例如,某校安排了一堂生物公开课,听课者众多,其中还有国外生物教育专家。教师讲到爬行纲动物的生活习性时,为了使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就买了几只乌龟(爬行纲的代表动物),让学生观察乌龟的爬行。学生看得挺认真,教室内很安静。此时突然有一个学生跟着乌龟爬了起来,其他学生看见后笑得前仰后合。课后,外国专家对那个学生深表赞赏,认为他上课是最投入的。可见,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改变“最好的课堂是静悄悄的”传统观念,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和理解,要俯下身来讲课,还学生以主体、平等的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自觉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保护生物圈》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4人一组交流探讨课前有关环保意识的调查结果,由科代表汇总全班数据并进行分析,各组提出关心和保护校园环境的有效建议,如“关于垃圾,你能提出哪些处理方法”;或将全班分成5个大组,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各组交流和汇报探究结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有学生的参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具和手段,只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应求变、求奇、求活,努力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边缘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单节课的效率。例如《细胞分裂》一节,内容很抽象,学生一般靠死记硬背,但若把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制作成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教师再进行适当解说、总结,使学生对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有较深入的认识后,再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练习(边看分裂过程,边自我解说),学生就能掌握整个有丝分裂过程,而且比单纯记忆掌握得更牢、更准确。此外,像眼球的构造及成像原理、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脊髓的功能、人的消化系统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成生物学课件,教学效果肯定会比单纯讲授浅显、直观、生动得多。
  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做生物实验时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经过独立思维后得出结论。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并撰写论文,提出建议。生物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力争富于创新内容,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产生创新动力的催化剂,使学生的创新理念长盛不衰。
  总之,教师应依靠书本,但不能拘泥于书本,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生物课教师要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应成为教学创新的急先锋,努力把生物课教学变成教学创新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孙萍茹,等.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53-57.
  [2]胡明,等.生物学教与学[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77-196,224-241.
  [3]庄寿强.普通创造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85-88,21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