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边远省份构建“纵横一体化”中职师资培训体系的构想

作者:顾德库




  摘要:构建“纵横一体化”的中职师资培训体系,即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年度投资与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相应地开展纵向培训与横向培训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这一培训体系的构想对边远省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省;“纵横一体化”;中职师资;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提出的背景
  
  2005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华德学院)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重点课题《中职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总课题组的要求,以《黑龙江省中职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为题,成立子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工作。
  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黑龙江省的中职学校按类型、比例进行了抽样。其中职高(含职教中心)学校17所,中专学校5所,技工学校3所,成人中专2所,民办中职3所,合计30所。在抽样的30所中职学校中,兼顾了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和普通中职学校的比例,同时也选择了一定比例的农村中职学校。按照调查计划,课题组深入到30所抽样学校之中进行定量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同时召开了相应的座谈会收集相关信息、积累相关数据。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到2006年7月中旬,完成了本次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的两点结论,构成了本文提出构建中职师资培训体系的两个背景。
  背景之一。2003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黑龙江省的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然而,与这种形势形成明显反差的是中职师资培训工作的滞后,大批中职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得不到培训。全省虽然有中职师资培训基地39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基地有23个,而真正开展培训的只有6家,且培训的数量也较少。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华德学院在近两年培训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442人次,算是较多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三:一是投入严重不足,近三年来,全省中职教育投入的年增长率,2003年为0.82%,2004年为-0.90%(负增长),2005年为0.93%。而同期中等普教投入的年增长率2003年为8.1%,2004年为8.6%,2005年为8.3%,中等普教投入的年增长率是中职教育的近10倍。在调查中得知,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投入未予单列,但可以确定,此项投入数量肯定很少,因为整体投入严重不足。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跟不上企业需求的变化,要解决全省一线中级人才匮乏和劳动者素质偏低的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从根本抓起,必须更加重视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而抓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三是教师管理体制落后,影响了教师的发展,学校教师的任用调动权,大部分仍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且在用人上有许多限制,学校需要的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调不进来,多余的教师不能及时转岗。
  背景之二。令人鼓舞的是,全省加强中职师资培训的大环境已经成熟。近年来,黑龙江省为实施国家和省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大了中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其指导思想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等法律法规为指导,以解决全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国家及省两级骨干教师培训带动各市、县中职学校全员培训为载体,以在职和新任教师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适应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7年2月27日,第9届117次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张左己省长主持召开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和全省科教部门领导会议,研究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从省教育厅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举措看,都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努力提高中职人才培养水平,正在开始重点建设70个装备水平较高、集多项功能(包括教师培训)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构建培训体系的紧迫性
  
  就边远省份黑龙江省而言,这种紧迫性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就是“十一五”期间,中职教育同样承担着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培养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与高职教育一道,基本解决农村人才严重短缺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质量,要提高教师质量,构建有效的中职师资培训体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现状的需要黑龙江全省土地面积为45.4万平方公里,相比较而言是土地面积大省;从所处的位置看,地处东北部,是边远省份;从人口数量看,仅有3800万,是人口小省。从中职教育的状况看,以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例,中职学校总数为472所,其中有职高(含职教中心)学校166所、中专(含成人中专)学校171所、技工学校135所,中职学校在校生合计有27.16万人,校均人数为580人,可见规模小,而且这些学校分散在13个地区中,相互间的距离较远,有的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有的中职学校某些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很少,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不等,专业教师的数量也很少,有的仅有一两个或两三个教师,缺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使得专业教师相互研究与交流无法实现。因此,构建中职师资培训体系,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
  基于使命的需要据资料介绍,到2010年,黑龙江全省中职招生规模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而目前中职规模仅相当于普通高中规模的二分之一。“十一五”期间,中职教育要为社会输送60万名以上的毕业生,要重点培养培训现代制造业、机械电子、数控技术、石油化工、冰雪等16大类、38万名紧缺中级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要覆盖全省重点产业,以尽快解决振兴老工业基地急需中级技能型人才的矛盾。还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及其子女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就业能力,要扩大对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质量,要保证教师质量,加强中职师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另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高级工缺口为26.85万人,中级工缺口达48.75万人,分别占需求总数的44.2%和48%。这对中职教育来说,是使命,也是挑战,这种挑战的内涵之一就是教师的质量。古人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人才者在教化。”在这里还要加上一句:使教化成功者在教师。因此,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质量是中职教育完成使命的关键之一。
  全省近年来中职学校发展情况统计表
  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表中可以看出,职高(含职教中心)学校的在校生规模,2002年以后在逐年扩大,学校数量则呈逐年减少趋势。中专和技工学校也是如此,尤其是技工学校,近六年来,在校生规模成倍增长,而学校数量在2002年以后却逐年减少。以上数据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与企业对中等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二是中职学校正处于优化整合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要在优化整合中实现自身发展,需要四个条件:一是要实现优质办学;二是要在体制与机制上坚持创新,以适应自身发展;三是人才培养质量要符合企业需求;四是教师质量要跟上科技的发展。其中教师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只有坚持对教师不断地加以培训,才能使这种动态始终保持平衡。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是国家提高中职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为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为了配合这一举措,边远省份的职业教育必须以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前提,积极构建中职师资培训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