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丁国文




  摘要:针对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介绍了围绕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并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探究学习;分层次教学
  
  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业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多数学生反应冷淡,甚至沉默不语,缺乏应有的应答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冷淡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造成教师教学情绪不高,缺少激情,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气和活力。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更感到学习索然无味,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通过和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招生体制及社会价值取向中的“轻职”倾向,对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就入学动机而言,因盲目跟从同学而来“凑凑热闹”者有之,家长希望学校再把他们的子女“管管大”、让学校再“关”几年者有之。从学习积极性来看,由于在初中学业上所遭受到的挫败感,这些学生心理上普遍感到自卑,对老师的教育教导易产生逆反心理,入学以后往往持混日子的态度而缺乏自觉进取精神;再从学习能力来说,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能够基本掌握,甚至基本没有掌握,再加上这些学生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比较低下。因此,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学好专业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二)教师方面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其结果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难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不但使学生知识层面得不到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充分的开发。整齐划一的教学进程,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导致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觉得学而无趣。
  
  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含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再反观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往往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就是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解放思想,激活思维,挖掘潜能,创新学习,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第一,精心巧设,诱发探究。
  
  根据课程内容,巧设问题,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如在讲解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则之前,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最简单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并在图下面写出计算其面积的三个公式:(1)S1=(8+0.24)×(6+0.24)(2)S2=8×6(3)S3=(8—0.24)×(6-0.24)。然后让大家判断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说着,选择哪一个答案的都有。笔者并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先做了两种假设:①如果你是买房者,你愿意按哪一种方式计算房子的面积?但卖房者是否愿意按你所想的卖呢?②如果是你家的房子拆迁,你愿意按哪一种方式计算?然后再请学生发言、讨论。
  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能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二,扩展多变,激发探究。
  对原有问题进行发散,进行开拓、变形,发散出多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有利于沟通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不但能促成知识的迁移,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广阔、灵活、多方位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在讲授“建筑物的超高增加费和塔吊的垂直运输增加费”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讲完教材中基本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后,为了验证和巩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2所示)计算建筑物的超高增加费和塔吊垂直运输增加费。根据刚学过的内容,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答案。这时,我再趁热打铁,就这个问题紧接着又问了三个问题并变换了图形:①假设这个建筑物还有一层地下室,该如何计算?②假设这个建筑物的屋顶还有一个20平方米的有围护结构的水箱间,该如何计算?③假设和这个建筑物相连的还有一幢主楼,共8层,每层层高3米,又应该如何计算?同时还设计了下面这个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填,他们基本上都能把表中的空白填上,并且填对。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就把前后讲过的知识点贯穿了起来,学生也能把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见右表所示)。
  这些灵活多变的习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在课上、课后或总复习中,学生就不会感到重复无味,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由于题设条件的不断变化,必将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第三,动手实践,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有限的。”可以说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必须与本地实际挂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力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比如,笔者根据学生识图难的问题,适当加入了一些教学实习,尤其对于一些比较难看懂的图纸,让学生亲临施工现场,变空间想象力为现实实体,这样,就有利于工程量的准确计算。根据课程进度,将课程设计分段完成。一般课程设计都是安排在本门课程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但针对学生不善于复习,常会遗忘前面所学的内容这一现状和专业课程的特点,将课程设计分段后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且避免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面对课程设计不知该如何下手这一问题。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探究。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来安排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各取所需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协调教学要求和目标,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对低层水平学生应“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水平学生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高层水平学生最好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使各层次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这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基本思路。
  分层次教学,从操作上看,教师的工作量几乎增加了一倍。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充分备课是基础。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科学处理教材,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组织教学、备作业练习、备教学评价上狠下功夫,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知识起点。以教师之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双边活动作桥梁,沟通教学渠道。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学习基础构成较为复杂的班级,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比例,把握合适的教学起点,不断改良和优化其学习品质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基本要求。
  

[2]